鲁迅:自谦水平欠佳,拒绝被提名
1927年,有瑞典人想提名鲁迅为诺奖候选人,被鲁迅坚决拒绝。当时鲁迅的回应是:诺贝尔赏金,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
沈从文:多活半年就能拿到诺奖
沈从文被选进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再度进终审名单。但可惜他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而诺贝尔奖只授予在世者,要是沈从文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
林语堂:赛珍珠提名
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透露,50年前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是林语堂,提名林语堂的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
巴金:获赞载入史册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巴金角逐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其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老舍:梦碎文革,自沉太平湖
1968年(最开始的说法是1966年),中国正值“文革”。老舍这一年获诺奖提名,秘密投票结果,老舍第一。但传言老舍已经去世。结果诺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北岛:一票之憾
据说北岛在1996年以前曾经多次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有一次投票表决时只有一步之差。北岛一再落选,评委主要是从其诗歌的艺术成就着眼的。
《红高粱》《红高粱》电影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张艺谋曾说过,他在电影《红高粱》上的成功要感谢莫言提供给他一部好的小说。某种意义上说,张艺谋也成就了莫言。
《红高粱家族》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系列抗日的英雄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
《白狗秋千架》《白狗秋千架》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莫言的短篇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
《檀香刑》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北京为背景,用十分老到而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莫言:"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描写了一个中国农民家庭所经历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直至上世纪80年代的传奇和苦难,曾被称为中国内地最有资格竞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酒国》这部小说集侦探、残酷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武侠传奇、抒情、结构主义小说于一体。莫言说,如果把《酒国》和《丰乳肥臀》进行比较,那么《酒国》是我的美丽刁蛮的情人,而《丰乳肥臀》则是我的宽厚沉稳的祖母。
《生死疲劳》小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满了吊诡和狂热、唏嘘和罹难。当转世为人的"大头儿"终于执著坚定地叙述时,我们看到了一条生气沛然的人与土地、生与死、苦难与慈悲的大河,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天堂蒜薹之歌》小说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多角度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等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时间 | 获奖人 | 获奖作品 | 获奖理由 |
2011 |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 主要作品有《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 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他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
2010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主要作品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城市与狗》、《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 | 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
2009 | 赫塔·米勒 | 主要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线》《那时狐狸就是猎人》。 | 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 |
2008 | 勒·克莱齐奥 | —— | 展现了新的起点、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狂喜;作为探险者,发掘了隐藏于主流文明底部和外部的人性。 |
2007 | 多丽丝·莱辛 | 主要作品有《青草在歌唱》、五部曲以及《四门之城》、《金色笔记》、《幸存者回忆录》、《黑暗前的夏天》。 |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
2006 | 奥罕·帕慕克 | 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
2005 | 哈罗德·品特 | 主要作品有《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等。 |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
2004 |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 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等。 | 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
2003 | 库切 | —— | “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
2002 | 伊姆雷 | —— | 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划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
2001 | 奈保尔 | 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 | 通过“敏锐而真实”的文学笔调向世人展示受压抑的历史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