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10岁男童冯邵一的《退学申请书》近日在网上热传。冯邵一说,他希望申请退学,“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作业和考试中”。无独有偶,清华博士萧杨放弃留校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让其导师陷入困惑。
    我们可以把这两件事作为极端的案例而不做过多评判,但对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理念提升却不能停止。十八大报告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意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自己。

不同的“抗议”方式相同的理由

10岁学生的退学申请书引发热议
10岁学生的退学申请书引发热议

     “每天无非是上课、作业、考试、排名次,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什么?” 年仅10岁的冯邵一曾跳过两次级,已在读初一,还曾在影视作品《野蛮妈妈结婚记》、《双城之间》和《云上的诱惑》中扮演过角色。“以前我打乒乓球,踢足球,滑轮滑。现在我每天能有半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错了。” 学业给冯邵一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详细】

     虽然清华博士萧杨的导师程代展无比惋惜他的离开,“他的选择让我很惊讶,我彻夜失眠也没想明白。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但萧杨举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萧杨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详细】

有同样想法的孩子正在增加

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
在教育领域,减负不是一个新问题

     冯邵一并不“愤世嫉俗”,也不排斥应试制度,还很爱学习,是标准的优等生。但他向往“更舒服、更自由地去读书”。 和冯邵一有同样想法的孩子正在增加。不少中小学生开始使用微博表达不满,“培优压力大”“学习负担重”是频频提及的内容。

    让福建南平市苏同学感到最“不幸福”的,是她虽然从小就喜爱美术并且备受美术老师称赞,但是后来由于学习压力大,就再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学习美术了。姚同学说:“每当看到美术生拿着书写本走过,我都很羡慕。”

    “学校作业和培优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加在一起,晚上经常要‘加班’才能搞定,苦不堪言。”五年级学生晓军说。

     家长和学校的“美意”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郑淮认为,社会的期望没有顾及到孩子自身的感受,这也说明当前教育制度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0年来对全国中小学生对比调查显示,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情况越来越严重,1999年,近50%中小学生存在这一问题,但现在达到近80%。 【详细】

高压力的教育模式其实大家都不想要

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

     事实上,在这种高压力的教育模式下,成绩优异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但这些"听话"孩子是否能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各名牌大学争相录取的人才。而美国的名校对"高考状元"并无偏爱。2010年数据显示,中国六成高考状元被哈佛拒收。   

     我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到了关系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位置。但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推行素质教育,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但却出现了将素质教育曲解为特长学习的现象。   

     教育是由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来完成的,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家长也有一定责任。但家长的苦衷也显而易见,“没办法!其他的孩子都很勤奋,你不发奋就会落后。我不想孩子以后考不上好学校,反过来埋怨我,说我当时不督促他好好学习、不送他去培训!所以,我得全力以赴!”【详细】   

     一个在新西兰上了3年小学的12岁中国男孩告诉记者,新西兰小学没有课本,课下基本没有什么作业,老师通过排演话剧、模拟买卖股票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怎样让孩子更幸福地去读书

如何让孩子做个幸福的读书人
如何让孩子做个幸福的读书人

     类似冯邵一的行为其实并不值得提倡,但个例的出现,表明我们的教育制度已经亟待改革。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软一些,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自由选择空间”?

     求学,是孩子精神需求的表现,是一种很愉悦的行为。可是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学校,这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反思。事实上,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成材观、成功观缺乏科学的界定,导致社会对教育认识上的混乱,这是关键点。教育在很多时候都偏离了教育的规律。学校的教育是否照顾到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详细】

    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重要的是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内容、结构,状态是要看学生学得主动不主动,性质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鼓励他们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这就是——幸福。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详细】

标题标题更多>>

  极端的个例足以叩问中国传统教育观,基于好奇心和兴趣之上的创造性不能再被忽略,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比成绩单重要,陈旧的教育方式和传统观念应早日革新。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尹小兵 美编: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