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独家:编导夏蒙讲述创作背后故事

大型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编导夏蒙,11日在福州举行的纪录片《习仲勋》研讨会上向本网记者讲述了该片创作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习仲勋》研讨会在榕举行

12月11日上午,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专家、学者围绕纪录片《习仲勋》展开了讨论。

赵化勇谈《习仲勋》:认识朴实老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表示,创作者让观众重温了一段难忘的历史革命斗争史,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朴实的老人。

《习仲勋》网络点击率空前之高

在这个播出的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网络,网络的点击率空前之高,随便打开优酷、土豆,点击量都是八百万、甚至上千万。大概有四亿的观众和网民看了这样一部文献纪录片,所以传递的也都是一种正能量。

习仲勋嘱托"要写一部真实的党史"

夏蒙回顾了纪录片《习仲勋》十年来的创作历程。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老生前对他的嘱托。习老当时就很明确地说,"我更关心写一部真实的党史,个人的东西都是次要的"。

《习仲勋》为何能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研讨会在福州举行。夏蒙研讨会上表示,《习仲勋》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有其必然原因。有三个标准,一是习仲勋他是一方根据地的创建者。他在2002年逝世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位根据地的创建者。第二他是中共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在七大的委员和候补委员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也就是最后一位纪念百年诞辰的。第三个理由,他是新中国初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党的领导人之一。夏蒙表示,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才上报中央,最终决定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习仲勋》。而该片播出,也创造了央视五年以来同时段播出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

夏蒙,本名王建国。1961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纪录片导演、集美大学客座教授。

仲呈祥:编导走进了习仲勋的精神世界

中国电视艺术研究院院长

编导夏蒙由于常年潜心从事该片创作,从创作思维上,已经受到了习仲勋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实际出发,用兼容整合的辩证思维,取代了以往一些片子中好走极端的单向思维。[详细]

刘效礼:“人民就是江山”贯穿全片

著名电视理论家

按时间聚焦习仲勋各个阶段的精彩人生片段,展示了他长达76年的革命生涯当中,诠释真理,实事求是,无私无畏的品格魅力。“人民就是江山 江山就是人民”是贯穿纪录片的主题 。[详细]

刘玉琴:《习仲勋》是文献纪录片标杆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纪录片)这种有价值观、有精神核心、有人物品质的主旨性表述,与比较节制、理性、客观、艺术的表达,对文献纪录片的拍摄树起了新的标杆。[详细]


张作兴:从平民的角度记录领袖是创举

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该片从平民的角度记录领袖人物是一个创举。把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领袖,展现得很丰满很亲切,也很可信。有了这个可信,才可敬、可爱,可传承,可学习。[详细]

张同道:纪录片是一种价值的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仲勋》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是对当下价值的肯定。纪录片用影像的记录给我们留下了一面镜子,而在纪录片《习仲勋》里你,很多影像都是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难能可贵。[详细]

彭文祥:《习仲勋》文化内涵感触最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片子里传达出来的主流话语的核心价值,必然会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很重要成分,据此和世界进行对话,也带领中国走向价值发展的未来,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详细]

林焱:纪录片改变了历史书写方式

文艺评论家

近年来,国内外大型历史题材纪录片,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过文字书写,从纪录片《习仲勋》的创作过程和传播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几千年的历史书写方式正在一路转换。[详细]

余岱宗:编导双重诠释了历史符号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余岱宗认为,该片很好地把握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对人物叙事的紧张感落实到了及其具体的内容上,同时又将许多日常性的、细节的内容返回到了宏观的层面。[详细]

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参加

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为亲属参加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发表讲话。[详细]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刘必泳 设计:焦艳
  1.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2.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3.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