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猴年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专门对如何抓好改革落实做了系统全面的布置。中央的精神很明确,就是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举措推出后,更要集中力量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当天的会上听取了福建省三明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三明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汇报受到了肯定。 【详细】

三明医改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引起全国关注。三明市自2012年起探索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破除机制障碍和既得利益藩篱,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大大缓解。当年三明应该的动力来源于哪里?三明4年医改又经历了些什么?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又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让我们跟着人民日报记者一探究竟。【详细】

  • 动力
  • 动作
  • 成效
  • 视频解读

背不动的“包袱”

三明是因国家小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但“未富先老”,退休人员比重颇高。2011年,城镇职工赡养比为2.06∶1,到2015年时,变为1.7∶1。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损1.4亿多元,到2011年,实际亏损量达到2亿多元。这个亏损量,当时在全省排在前列,占全市当年本级财政近15%,三面财政已根本无法兜住底了。基金还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00多万元……【详细】

“疯狂”的药价

三明出现药品招标“越招越贵”的“乱局”。一乱,乱在“一药多名”。全国有6000多家药厂,其生产的95%以上的药品品种为仿制药。许多品种其实就是变更了一下包装的剂量、数量、规格,之后换个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所谓“新药”;二乱,乱在“流通层层加价”。药厂生产出来的药,并非直接就能到医院,而是要在流通领域层层辗转,一路加价。到患者手里的药价可能已经上涨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详细】

砍掉“虚高”抹掉“灰色”

三明规定:将福建省第八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目录(三明片区)的129种辅助性、营养性且历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药品品规,列为第一批重点跟踪监控对象。凡采购使用这129种 品规的全市22家公立医院,必须备案,医院院长要审批签字、开具处方的医生要签字备案且公开公布采购数量。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原本一直刹不住的“医药费用猛涨”,终于回落。【详细】

斩断药品和医院间的利益链

斩断利益链条,不等于不让公立医院从中标名录中购取所需用药,而是要重新设计一条路径,挤掉从药品到进入医院过程中的“利益水分”,主要包括:第一步,限价采购;第二步,低价入围;第三步,采取“两票制”:药品生产企业到药品配送企业开具一次发票,药品配送企业到医疗机构开具一次发票。市食药监管部门通过两道发票和企业挂网的出厂价监控药品流向、加价情况。【详细】

腾笼换"医"提升服务价格

三明先后4次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其中分两块,一块是医生诊疗费: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住院医生诊查费则分别由7元、4.5元、2元、1.5元调整为48元、38元、28元、18元;另外一块为医疗服务,总共涉及3100多个项目,其中调高的有2400多项,降低的有730多项。凡属医疗服务技术劳务型的,均调高;凡属器材检查化验类型的,全部调低。【详细】

化灰色收入为阳光年薪

年薪制根据考察对象不同,分为院长年薪制与医生年薪制。院长的年薪由属地财政部门发放,考核项目包括服务评价、办院方向、平安建设、管理有效、发展持续等五大类共34个子类指标;医生年薪制则包含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两大部分:基本年薪按月发放;绩效年薪则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通过医院和科室两级考核确定实际薪酬。【详细】

"单病种付费"和"次均费用"

三明一共选定了30单病种统一价格,超出了,医院自付;结余了,医院自留。同理,“次均费用”,就是指规定一个当年医院门急诊病人和出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超出了,医院自付。允许三级和二级 公立医院分别有20%和15%的变异率,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变异和其他并发症就退出“单病种付费”,该怎么治怎么治。根据各县医院实际情况,“次均标准”每年一调整,一院一标准。【详细】

打通政策屏障,探索分级诊疗

三明市把全市12县(市、区)作为一个诊疗区域,鼓励本市各医院开展竞争;打通就医界线,三明实行门诊统筹,引导参保人员在门诊医治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挂床”住院,降低住院率;打通医保体系,三明率先将全市三类医保基金统筹管理,实行医保政策城乡一体化,同时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起付线、报销比例差距,进一步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详细】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

“收入结构改变了,医院再也用不着当‘过路财神’了——替药商卖药,大头儿人家赚,我们的名声也搭进去了。”三明将乐县医院院长廖冬平说医改让让自己终于能够挺起腰板,从“像个商人”回归到“一门心思抓管理、抓技术”的院长角色,而公立医院也回归至公益本色。【详细】

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年薪制考核,对我们既是大解放,也是高要求。”三明尤溪县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毛祖冠说,年薪制后的薪酬完全来源于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包括诊疗、手术、护理、床位等,“从桌下的灰色回扣变成桌上的阳光年薪,医生开大处方的事情基本上被遏制,大家更多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详细】

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三明医改路径实施后,无论药厂、药代还是药品配送公司卖药需求,与公立医院用药需求之间,没有了直接的、资金上的联系,这就斩断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又堵住了假药可能。当然还堵了一条路,那就是: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之路。【详细】

三明医改基本模式已初步形成,对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

是一场真改,是触及灵魂的改革。

是一个非常好的、可复制的模式。

“看病难”“看病贵”这些久为百姓诟病的现象怎么破解?“三明医改”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好样本”。

三明医改是在政府强力主导下推动起来的,成功有其偶然性。

三明医改中的年薪制,突破了现行规定,易引发行业攀比,进而加重财政负担。

他们设定次均费用标准、限制医生开药以此降低总费用,医生只好看一半病就把病人打发回家。

药商黄斌:"为了能承销更多的药,我们自然要拼命压低药厂和药代的价格,无形中就变成为政府服务的一方。"黄斌此前并没有开拓与公立医院之间的生意,而是始终主打非处方药零售。"三明医改"让他有了新选择,"以前水太深、太浑,钱虽好赚,但心里不踏实。"且"更为吸引我们的是,如今医管中心与我们结算是一月一结。以前,我们流通企业与公立医院的货款结算周期,至少要3至6个月,还得看他们的脸色。"但也一些人选择了离开,因为三明医改让他们没钱赚了。

医改后,医院、医药、医保又“回归”本位:公立医院回归公益身份、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回归是回归,但不是回归到同一口锅里重吃“大锅饭”:医院靠普惠服务立身社会、医生靠医技能力体现价值、药品靠疗效性价站稳市场。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的问题:医改后,一些药商选择了断货。自医改后,三明市第一医院有7个品规的药长期缺货。不光三明市第一医院,泰宁县医院2014年前5个月连续3次采购药品中,有57种(次)缺货,其中10个品种连续3次缺货。正如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蹲点三明实地调研三明医改后分析的那样:三明公立医院改革首先触动了医药流通领域的既得利益,动了一些企业、一些人的“奶酪”,他们不仅痛惜在三明地区的利益损失,更担心这一做法一旦推广到全国,必将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医改这道难题,在三明实现了“破冰”,但利益博弈并未结束、深化改革仍在路上……【详细】

相关新闻党委书记负总责,没有干不成的事!                    因为“一把手”到位 三明医改才能到位

“三明医改模式”到底好在哪?三明医改4大质疑详解                  三明药采联盟还在打雷 就有人担心雨量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