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刘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三明市司法局是怎样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
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针对社区矫正执行不规范不统一问题,探索了社区矫正“163”执行模式和“12345”工作法(“163”执行模式:“1”是建好1个县级社矫中心。“6”是实现刑罚执行、监督管理、应急指挥、集中教育、心理矫治、社区服务与帮扶6项功能。“3”是落实社区矫正委员会制度、延伸用警制度、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3项工作机制。“12345”工作法:“1”是上好入矫第一课。“2”是做好谈话走访、定好小组与矫正方案两个环节。“3”是实施好日常监管机制、分类分级管理、考核奖惩3项监管措施。“4”开展好出入矫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矫治、社区服务4项教育。“5”落实好结对、联动、人文、互助、就业创业5类帮扶),在全省推广,这一经验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社矫工作会上得以分享。针对人民调解组织不规范、队伍不健全、调解能力不高等问题,我们探索在全市开展为期三年的“争写金牌调解书、争当金牌调解员、争创金牌调委会(调解室)”(“三争”)活动,通过三年努力,各评选命名三个100金牌,以此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工作保障,这项工作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全市新增了一批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和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形成和固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适合当地实际的调解工作方式方法,有力地促进了调解工作。
我们知道三明司法行政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刘局长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做法吗?
我们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动“七五”普法上:一是通过探索 “平台+部门”普法宣传机制来推动。利用电视、广播、户外广告、宣教基地、新媒体五个平台,调动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全域联动的大普法格局。二是通过开展“以案说法”来推动。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三是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来推动。推广一批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如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的法治公园、广场、走廊等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产品。
工作更在落实。为了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刘局长都带领大家想出了哪些方法呢?
一是交“菜单”。每年都制定全市性的普法责任清单,确定月份重点清单,指导、督促各普法责任主体按清单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二是交“问题”。派出督导检查组每半年对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同时,针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整改意见,督促普法责任制落实到位。三是交“卷子”。年终对相关单位普法宣传工作实行一年一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综治考评和绩效考核范畴,纳入到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