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应开发中华文化“精神产品” 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 时间:2020年5月23日两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有一些很具体的载体。如果能够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化读物,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那么对于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很大作用。
在“精神产品”这方面的开发、推广、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需要两岸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创新,进而形成“合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这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的议案或者建议是什么?
我这次提交的议案主要关于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这是我长时间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源于我的研究领域是文化和教育。 这几年我有机会经常去台湾,跟台湾的大学和中学老师、学生交流,我越来越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少年心灵上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台湾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如何加强两岸青少年在精神层面的交流,进而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两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有一些很具体的载体,不能单靠一两次活动。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够形成一些包括教材在内的文化读物,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那么对于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很大作用。 从2014年开始,我联合了两岸的一些重要学者,携手编写一套面向台湾七到九年级学生的教材,这套教材全套共6册,涵盖了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读本和教师教学手册,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 我们试图通过教材进校园,通过教材的使用和推广,让更多的台湾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甚至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初衷。
如何开发、推广中华文化“精神产品”?
中华文化“精神产品”形式丰富多样,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去开发、推广一些这样的产品。 加深对母语的感知、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我认为这些是增强台湾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点。因此,我们在“精神产品”这方面的开发、推广、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需要两岸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创新,进而形成“合力”。
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对于两岸融合发展有何作用?
两岸的融合发展需要从青少年开始,需要从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开始。 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物质层面,也涉及到精神层面;既涉及生活方式,也涉及文化认同,而以教材为抓手的教育文化交流,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我认为两岸青少年交流一定要充分“发育”,需要立足长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