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出发地之一,三明要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突破口在哪?
从三明而言,就是要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今年1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做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大文章”;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培育壮大绿色经济”。
三明作为福建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绿色经济,既是重要政治责任,也是重大发展机遇。
三明是中国最绿省份里的最绿城市之一,发展绿色经济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三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从政治优势来看,“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来源于三明。多年来,三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从资源优势来看,三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的4倍,森林面积居全省第2位,旅游景点和景区密度居福建首位,拥有18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从生态优势来看,三明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到5000个/立方厘米,是全国平均值的3.4倍。2019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9.82岁,比全国高2.52岁。
从产业优势来看,近年来,三明以石墨和石墨烯产业、氟新材料产业、稀土新能源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近五年产值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态势;以全市文旅康养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加速兴起,2020年实现总收入642亿元;以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产值达1620亿元。
从改革优势来看,三明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前列,特别是近年来重点推进林业金融、“林票制”等改革,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林票制”做法被全国推广,2020年被确定为首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同时,三明探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改革,被确定为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近三年绿色贷款年均增长超过20%,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三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了不少绿色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在此过程中遇到哪些难题?
三明虽然在绿色经济发展上作了一些探索、取得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短板,主要有:
一是生态保护投入大,直接产出少。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三明投入环保资金105.1亿元、占全市三年地方级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但仅获得上级相关补助38亿元,与三明作出的生态贡献、承担的生态环保任务不相匹配,市、县两级生态环保投入压力大。
二是产业发展限制多,财政增收渠道减少。在《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三明12个县(市、区)中,8个县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2个县(区)属局部禁止开发区域。目前,全市共划定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面积1500多万亩,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36%。
三是传统产业比重高,生态资源转化率较低。三明近70%的企业属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行业,去年全市第三次产业占比仅36.5%,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特别是距离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还有较大差距。
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加快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三明有何思路?
三明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具体抓手,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绿色经济发展“八大体系”,争创全国绿色经济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打造全省绿色经济重要增长极。
第一,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433”现代产业体系,“4”即持续抓好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特色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3”即加快发展新型建材、高端纺织、现代种业三大优势产业,另一个“3”即积极鼓励扶持数字信息、生物制药、建筑产业发展。
第二,绿色创新体系,继续抓好“6+1”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以科技助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第三,绿色消费体系,顺应“银发经济”和绿色健康新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业态,做大做强绿色消费产品体系。
第四,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
第五,绿色能源体系,聚焦能源生成转换、绿色生产、绿色生活领域,加快火电项目提升改造,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新型用能方式。
第六,绿色金融体系,落实省政府批复的《三明市创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
第七,绿色交易市场体系,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进一步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
第八,绿色发展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工作方案、政策支持、激励约束机制等,调动各级各行业发展绿色经济主动性、积极性。
发展绿色经济“八大体系”,应该如何落到实处?
在具体实践中,要着力推动“两大转型”、深化“三项改革”、突破“四个关键”、强化“两个保障”。
“两个转型”就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消费绿色转型。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抓好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氟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大力培育文旅康养、生态观光、山地运动等新业态,用好全省唯一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品牌,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三项改革”就是持续深化“林改”、绿色金融改革、生态执法改革,不断为绿色经济发展赋能蓄势增力。比如,绿色金融改革方面,以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动力,用好用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措施,继续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领域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基本建立起资金渠道多元、金融服务有效、健康可持续的绿色投融资环境,确保到2022年末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余额总量的1/3以上。
“四个关键”是探索突破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四个关键领域。排污权方面,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支持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指标通过市场交易、政府储备出让等方式有偿取得;用能权方面,发挥市场机制对用能资源的配置作用,倒逼三明市火力发电、水泥制造、炼钢、合成氨、玻璃、铁合金(工业硅)冶炼、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加大能源消耗控制强度,推广应用节能产品和技术;用水权方面,开展水权确权登记和生态服务价值业务核算,建立水权交易信息发布、交易协商、价格形成、费用支付等机制;碳排放权方面,研究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碳权信托和贷款等绿色信贷优惠政策,推进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试点示范建设。
“两大保障”是科技保障和人才保障。突出抓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等“6+1”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抓住京闽科技合作机遇,导入中关村集团的创新资源优势,促进智能制造等产业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加快聚集,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加快人才集聚政策措施,制定实施特殊贡献人才奖励办法,推广人才“编制池”做法,通过“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形式,引进一批产业急需人才,鼓励发达地区、科研高校各类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同时,加大定向委培力度,重点突破解决教师、医学人才“引进难”“留人难”问题,让老区苏区留住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