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的区位优势独特、文旅资源丰富,请问近年来,平潭在文化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
这些年,平潭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聚焦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坚持以文化吸引人气、培育产业,以文化增进两岸情感认同、心灵契合,打造了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两岸国学中心等一批文化品牌,引进了华侨城欢乐南岛、世茂海峡恋岛等一批重大文旅产业,实施了平潭南北街文化街区改造、“6.8”小镇等一批文旅项目,打磨了石头厝、蓝眼泪、石头会唱歌等一批文创品牌,抢救了藤牌操、词明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台籍导游、社区营造师、文创团队等一批台湾同胞落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潭本土文化以及两岸文化、时代文化在这里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标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让我们抓文化更有指引、更有方向,兴文化更有目标、更有抓手。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和“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展望“十四五”,将如何发挥文化的支撑作用?
要按照福建省委做好旅游、对台、创新、生态“四篇大文章”的部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赋能,擦亮文化成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让文化自信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和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的支撑,助力打造最受瞩目、最受青睐的国际知名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让全世界的游客一提起平潭,就想到“诗和远方”,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走进平潭,不仅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可以放空心灵、随性发呆。
下一步,我们将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两岸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平潭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让文化成为平潭综合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如何落到实处?
一要让中华文化更“火”。两岸国学中心成立两年多来,两岸国学名家纷纷加盟,在两岸国学界和青年学子间产生了广泛影响,海外平台“吸粉”超过10万人次。我们已取得国台办的支持,利用两岸国学中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这个平台,组织实施“海峡学者”国学名家引进计划,建立两岸学者专家智库,开拓“国学+研学”“国学+文创”等发展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打造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
二要让文物遗产更“活”。壳丘头文化是南岛语族原乡文化,做好壳丘头遗址考古研究,有利于扼制“文化台独”企图,尽快掌握这一领域国际性学术话语权。目前,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在考古勘探、文物修复、课题研究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正在着力盘活这一古老的文化IP,启动建设南岛语族博物馆和祭坛,规划建设壳丘头遗址公园和海坛海峡水下遗址公园,抓好壳丘头历史遗址群的后期考古发掘工作,不断优化世遗大会“六个一批”项目,推动考古、研学、教育、旅游一体发展,打造面向岛屿国家的独特文化名片。
三要让本土文化更“亮”。平潭独有的海丝、海防、渔耕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蕴味十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本土文化发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用好用活藤牌操、词明戏、贝雕、盘诗等非遗文化。利用五福庙“一庙两城隍”“敧头妈祖”等两岸共同民间信仰,增进两岸民俗信仰交流热度。加快推进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愁,既打造现代都市,又建设诗意田园。
四要让时尚文化更“潮”。以产业的形式推动文化加快发展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将突出做好文旅融合文章,不断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文化品味,促进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2021年重点推进竹屿湾欢乐南岛、大练海峡恋岛等文旅产业项目,建成国际演艺中心、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等一批文旅项目。发展数字文化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创意连接文化与旅游,推动设立两岸文创孵化基地,开发制作以最美公铁大桥、石头厝、蓝眼泪、国学潮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美学价值,扩大文旅“乘法效应”,促进旅游发展“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更有内涵”。
对于平潭综合实验区高质量发展,您还有什么建议?
平潭必须坚定文化治理自信、文化品牌自信。我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台办、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委支持平潭建设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把该项目作为对台、对外重点文化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盘子。二是赋予平潭离岛购物免税政策。经过10年来开放开发,平潭已经具备了实施离岛免税政策的基础设施、监管条件,建议财政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委支持离岛旅客购物免税政策落地,助力“一岛两窗三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