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
"观察员"变"办事员"您到莆田工作后,高度重视“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在您看来,抓好这项工作的意义何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按照福建省委近邻党建的部署要求,莆田市结合实际,提出采取“1+6+X”模式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其中,“1”就是坚持党建引领主线,“6”就是建立一套包含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服务功能体系,“X”就是拓展若干个切合群众需求的其他功能。
这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高。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生活服务和治理方式的大转变。
这是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的有效载体。针对基层党组织容易出现的“就党建抓党建”现象,通过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推动部门资源力量下沉,让部门从“观察员”变成“办事员”、从“督导员”变成“服务员”,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
这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探索。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力、业态齐备、功能完善、服务有序的新型社区邻里中心,形成“一刻钟”服务圈。一方面,可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和功能品质,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和活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社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能力,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您之前多次指出,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要突出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融合功能、协同力量,切实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莆田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莆田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示范推进”思路,扎实做好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融合功能、协同力量“四篇文章”。首批打造的17个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一,聚焦党建引领。为高质量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莆田专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书记牵头推动,33个部门共同参与。组建8个街道“大工委”、69个社区“大党委”和367个小区党支部,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到群众家门口。率先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和薪酬保障办法,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规范化水平,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聚焦资源整合。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情况,合理规划布局,科学统筹布点,通过“腾挪一点、整合一点、租赁一点、新建一点”等方式,盘活各类场所阵地,导入养老、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生活服务圈。比如,仙游县木兰社区通过盘活改造原居委会办公场所,整合各类场所阵地3000多平方米,通过组合式、嵌入式建设,科学配置各类功能服务设施。在运营管理上,采取“公益属性、企业微利、政府托底”办法,建立第三方运营机构“白名单”,引进居家养老、托幼托教、商超市场、家政服务等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便捷、舒心的服务。
第三,聚焦功能融合。深化“多中心合一”改革,全面升级各类管理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治理网格、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平台信息共享、融合运作,衔接“惠民宝”移动服务终端,推动427项民生类高频事项下放中心、就近办理。特别是充分利用“12345便民服务平台”,每日由市领导和市直部门领导坐席接线,每日汇总群众来电反映的民生诉求,建立快速分解、联动响应和督办落实机制,形成线上倾听诉求和线下纾解民忧的工作闭环,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第四,聚焦力量协同。摒弃“各自为政算小账”观念,建立群众需求、部门资源、共建服务等“三张清单”,推行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督等执法力量下沉社区,采取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的方式,更加精准地破解民生难题。同时,建立“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深化“双亮双领”活动,引导9000多名在职党员下社区、进邻里,亮身份、亮承诺,认领服务岗和“微心愿”,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6万人次,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000多件,得到群众“点赞”。
如何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切实解决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以“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抓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体现学习教育效果。
一是拓宽“广度”,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总结提升首批17个试点的经验成效,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发展服务业态、完善服务机制,丰富“1+6+X”模式内涵。同时,因地制宜扩大试点示范,2021年将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全覆盖,并向农村和园区拓展,不断延伸服务“触角”、织密服务“网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是挖掘“深度”,推动部门一线服务落实。持续完善“三张清单”,推动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服务事项“应放应放、应沉尽沉”,在邻里中心集成管理、一体服务。尤其是将“12345便民服务平台”延伸到邻里中心,通过即转即办、社区直办、群众盯办,让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在平台挂号、在社区解决。
三是提升“满意度”,让群众评判服务质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服务质效的评判标准,完善邻里中心建设“互看互学互比互评”工作机制,在县区、街道、社区和市直部门交叉互评、差异考评基础上,增加群众评议打分内容,强化结果考核运用,倒逼部门和邻里中心服务提升质效,以群众认可度、满意度衡量服务态度、服务“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