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社会

    近日,“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24日,记者从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确认得知事情起因是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还透露,该项课程拟于今年新学期推出。对此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实用技能,是教育的创新,应该学;有人却认为这是在生搬国外的教育模式,是在哗众取宠。

厦大开设爬树课的初衷很美丽:提高学生逃生技能

厦门大学发布开设爬树课信息
厦门大学发布开设爬树课信息

    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美国部分大学早已开设了这门课程。校长从国外考察回校后,觉得美国大学开设的爬树课很有意思,也希望我们体育部能开设爬树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的林建华教授介绍,由于国内尚未有开设类似课程的高校,因此从选址到课程设计都得靠体育部的教职工“自行摸索”。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详细】

    大学开“爬树课”,听起来是很逗的一件事。但如果看看北京暴雨中市民求生技能之孱弱,也许晚来的这一课就显得有些悲壮而严肃。一方面,现代风险社会集聚了越来越大的危险系数,暴雨、地陷、地震、雪灾……临危不惧的勇气有时不如应急避险的能力来的更为靠谱;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很少关注生存技能,夏天溺亡的儿童,火灾中施救不当的成人,要么是靠行政禁令警醒,要么是以道德救赎遮蔽,缺课的内容有时需要以生命为代价补上。【详细】

厦大开设“爬树课”各方褒贬不一

爬树课,这算是补课么?
爬树课,这算是补课么?

支持:莫要扼杀新事物

    开设爬树课,不是突发灵感,而是厦大校长美国考察所得,应该说来源于现实。【详细】

    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片空白,开设爬树课 期待生命教育都能走进校园。 【详细】

    开爬树课是大学课程教育改革和大学教育实用化的美丽信号。【详细】

担忧:不要机械地照搬国外的课程

    之所以围观大学爬树课,更重要的原因不是在于对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本身的考虑,而是出于对课程能否收到预期目的的担忧。国外大学开设爬树课成效很好并不代表着国内也同样如此。【详细】

质疑:安全教育非要爬树吗?

    安全教育的确是当下教育的一个软肋,但最“软”的地方不是不会爬树,而是安全意识和逃生常识。这些恰恰是大学生最缺的。为此,我们可以开设安全课,来进行改善,或者通过常态化的逃生演练来提升安全技巧等。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教育提升。【详细】

“爬树课”是新挑战,是对教育制度的创新

康奈尔大学的爬树课
康奈尔大学的爬树课

厦大开设“爬树课”是教学理念的回归

    据报道,美国已经有1000多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如何办好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课题。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能力,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大学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等,是我们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落后于国外一流大学的主要因素。大学需要改革,大学教育也需要创新。对于国外好的东西,我们当然也可以拿来。【详细】

“爬树课”爬出来的是教育体制创新

    厦大开设“爬树课”,笔者认为“爬”的不是树,而是教育体制的创新。“爬树课”在国内作为一项新事物,人们缺乏对这么课程的了解,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所开设,为何国内一所大学都没有开设,当要开设之时却遭到那么多的质疑。主要受国人思维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这种思维的形成也是我国教育体制弊端造成的。厦大开设“爬树课”,敢于突破常规,国内别的大学做不到,而厦大做到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敢为人先,打破以往重书本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育体制的创新。【详细】

盘点稀奇古怪的大学课程

微博互动

正确看待逃生技能课

大学“爬树课”为小学教育补课

    公民在社会上,不仅需要谋生的专业与技能,同时需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在各种环境下求生和救人的能力。事实上,类似“爬树逃生”的各种技能在小学、中学就应当学会,因为从小学起,学生就可能要自己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要学会逃生。【详细】

逃生技能理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灾难逃生教育。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发达国家的灾难逃生教育已经演绎为一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详细】

    对于厦大的爬树课,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样的灾难来临需要爬树呢?”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质疑,毕竟这在中国唯考分论的教育背景下,厦门大学开设的课程有些格格不入。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厦大开设的这门稀奇古怪的课程其实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进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类似的课程不仅大学应该开,而且中小学更应该开。但在这里我们还想善意地提醒一句,在注重课程创新的同时,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以及可操作性,要避免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沈少琼 美编: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