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近期“讹人”事件层出不穷,从四川儿童扶摔倒老太被诬到福州公交车司机先找证人再扶老人,诸如此类事件让“扶不起的老人”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2006年南京“彭宇案”至今,不论是倒地需要救助的老人还是施以援手的路人,都无法摆脱“救人被讹”的阴影。
    是什么阻隔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依赖和信任,又是什么阻断了路人施以援手的热心?是道德体系的崩塌还是国民素质不堪,亦或是法律这最后一根权衡公平正义的准绳有所缺位,不论哪个环节被漠视被遗忘,都有可能带来我们不断在追问的问题:倒下的老人为何无人敢扶?

“好心”却不得“好报”


“扶不起的老人” 彭宇案负面效应的余波

“扶不起的老人” 彭宇案负面效应的余波

    自南京彭宇案以来,“当街扶人”被很多人视为畏途,一些街头突发疾病或者遭遇交通事故倒地的人,因为周围无人敢于救助而错过救治时机,最终酿成悲剧者已有多例。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这样冰冷的事件每每让人感到世态悲凉。【详细】

“救人反被诬”会在人群中引起一片“核污染”

    人与人之间脆弱的诚信,社会中残存的温情和善意,已经再也经不起人为的伤害了,每一条“救人反被诬”的新闻都会在人群中引起一片“核污染”,令人心更趋冷漠和疏离。【详细】

司法界一场无法回避的较量

     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在达州的这件事决不能“葫芦僧乱判糊涂案”,而是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不让好心不得好报的唯一办法是让坏心得到“坏报”,这在今天的司法界是一场无法回避的较量。为了孩子的清白,为了社会的清明,行动起来吧。 【详细】

再有老人倒下 谁还敢扶

“无人敢扶是一个道德议题”
“无人敢扶是一个道德议题”

“无人敢扶”是一个道德议题

    四川“讹人”老太事件经过数天发酵,倒像极了众声喧哗的盛大彩排,浮现着这个时代传递出来的离奇和荒唐。在一边倒的承受着舆论猛烈的批评之际,老太蒋光容依然宣称称自己冤枉,甚至用国人看来最高的赌咒“说假话死全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当个体用这样没有退路的方式来发声之际,群体性的怨气却还在不依不饶。国民道德标杆尴尬的定义在敢不敢扶老人的水平上。我们还是能在很多场合、很多画面中,看到听到对于本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乐观认可。“到底扶不扶老人?”让曾经礼仪之邦羞愧难当。再有老人倒下,以后由谁来扶?这成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未竟之问。【详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于被热议的事件不论其真实性如何,一概都能成为国人奉为行事准则的圭臬。让自己不再“手贱”,选择明哲保身,哪怕被骂一时也不愿被烦一世,这样的想法是很有市场的。矫枉过正下,再有老人跌倒,恐怕经过许多“耳濡目染”的民众,必定是要三思而后行。【详细】

“扶人”风险 谁来破除

“扶不起”是法律与制度议题
“扶不起”是法律与制度议题

“扶不起”是法律与制度议题

    历史已然证明,当年卫生部的搀扶老人“指南”没能重拾整个社会见义勇为的信心。道德行为是需要考量成本收益的,尽管“扶老人”是个不争的价值取向,但制度或法令在呵护脆弱的道德生态方面,应该有更得力的作为。换言之,一方面我们呼吁公民要尽到道德义务,另一方面社会也当保护行善者的基本权益。此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专家的话指出,解决人们遇到跌倒老人“不敢扶”的社会问题,关键还是要建立规章制度。【详细】

    规章制度有很多种,一者,要给好心救助者一定的豁免权。比如美国法律是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欧美法系中有一个术语叫“好撒玛利亚人法”,特指各种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的法律,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二者,要对恶意讹诈的被救助者严惩,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能有效惩恶,扬善就会失之空洞。譬如新加坡就有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详细】

人民日报: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个支点

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个支点
破解“扶老人困局” 需要三个支点

舆论理性

    是塑造健康价值取向的肌体组织。任何道德判断、价值取舍,都需要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石之上。当下舆论的一个很大弊病,就是习惯以非黑即白的逻辑标签,简单评判某一事件。

司法中性

    是塑造健康价值取向的骨骼支撑。道德建设有时候需要通过外在力量,对过错方进行干预、约束与纠偏。司法体系最应该充当“保护神”角色。很多舆论认为,正是当年“彭宇案”的沸沸扬扬,成为此后大家在“扶人”问题上道德决堤的滥觞。

内心人性

    依然是一个健康社会的灵魂与血肉。一个社会要健康运转,必须有一些最基本的观念来支撑。无论有千般万般的外部理由,如何对待一个摔倒的老人,最终都是每个人源自内心的选择。 【详细】

    “扶与不扶”的纠结,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然而,积善如登,如果能够积极建构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的温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培育健康向上的国民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详细】

微博互动

    综观一波又一波舆论热潮,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性是多元的,考量是复杂的,很难指望通过某一个案例,毕其功于一役地在全体国民中实现价值重塑。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走出“扶与不扶”的困境,需要建构社会向善的支点,这就是:舆论理性、司法中性、内心人性。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陈楚楚 美编:余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