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合影,时光凝固。
传承至今,这个古老的仪式,祭拜前,村民依然准备全猪、全羊、全鸡、全鸭、全鱼及果品等十余种祭品。
当天早上8点,村民就早早自发到宋氏祠堂,为十代同堂的庆典做准备。对他们而言,这个仪式,可见有多重。
下午,宋氏一族在十代人中选出最年长的为代表,坐上轿子,按从24代到33代"元 、尊 、崇 、孝、 友、 建、 立、 宏、 基、 忠"排辈,由族人抬着绕江口村游村一圈。
在宗亲里,一切都要按辈分称呼,以示尊重。 在宋氏一族中,辈分最长的当属24代"元"字辈代表,宋鸿如。老头子可有趣了,1956年入党,又恰逢大儿子出生,双喜临门的他,特意给儿子取名宋光荣。 "入党光荣,所以大儿子就取名'光荣'!" 这份"光荣"也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25代"尊"字辈代表宋发栋,是宋氏一族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已经108岁了。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从江口村迁居到台湾新北市。抗日战争结束后,在闽侯老家开织布机厂的宋发栋把机器送到台湾卖,时值解放战争打响,战乱之下,宋发栋一家被迫留在了台湾。
"我当时把太太和大儿子接到台湾住,本想暂避些时日,没想到从此就这么定居了下来。"
这些族人的故事,总可以看到沉淀在福建这片土地里的历史。
"我老伴儿跟我一样大,结婚到现在已经60多年,现在儿女都成年了,孙子都有了。"第26代"崇"字辈代表宋兆统喜滋滋地说。
宋兆统一家四代同堂,里里外外加起来有40多人。宋兆统说,现在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特别的牵挂,就希望一家人健健康康的。
家和万事兴。人生最大的喜事。
99岁高龄的宋忠权,是第27代"孝"字辈代表,他曾经是一名地下情报工作者。谈起当年的经历,宋忠权依然颇为感慨。当时,国民党抓壮丁、欺凌百姓,而共产党却一直以解放老百姓为己任。宋忠权说,"所以我成为了共产党的地下情报工作者,向共产党传递关于国民党的情报,解救国民党抓来的人。"
"父亲不让我入党,但是我一辈子都在为党服务,这是一种信念!"宋忠权说,在他父亲的观念里,家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但他却认为,国家使命是自己的第一准则。
这些从历史走来的老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信念,总让人动容。
第28代"友"字辈代表,95岁宋兆城的故事,则有点伤感。
19岁开始,他以卖布为生,那时的他,生意一度做到了台湾去。再往后,他当起了农民。而当人生走到30多岁时,老伴又离他而去。此后的他,没有续弦。
"她是因为胃病去世的。"谈到老伴儿,他的感伤溢于言表,"那时太穷,医疗水平也不如现在发达,如果放在现在,她可能就不会死了!"
在贫穷饥寒的年代,孤独算得了什么呢?
有人困境,有人顺境。世相总是百态。
宋天开是第29代"建"字辈代表,儿时的他,继承了家里的纺织技术,并开设了纺织厂。
后来赶上社会发展的大流,"做衣服的布料,做鞋子的无纺布,这类都是现在比较热销的。"宋天开也与时俱进地转变思路,改做现代时兴的布料。
这个纺织厂,在岁月的长河中保留了下来,现在由他的儿子继承。
关于职业的定义,也是历史的一个印记。听听第30代"立"字辈代表宋生基怎么话说当年。
"我在福州市柴油机总厂当了53年工人。"他说,"最早工资30多元,退休前300多元,如今退休金2800多元。"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有份稳定的工资就是一份荣耀。
第31代继承人,宋宏荣,是河北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一名通讯员。
"人在文件在!"
这是宋宏荣到部队第一天接到的任务。此后的五年时间里,他兢兢业业,"我从来没有丢失过一份机密文件!"
在军旅生涯结束前,他还立了个三等功。
更让他倍感骄傲的是,在江口村宋氏十代同堂中,第31代、第32代和第33代代表都来自他家。因此,宋宏荣一家成为宗族里大家都羡慕的家庭。
"好像我在族里的使命就是生出第10代,今年年初,终于'完成'了使命!"宋宏荣的儿子,也是第32代传人宋基磊大笑不已。
他说,宗族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体现。在江口村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宋氏一族血脉生生不息的使命一直都延续着。
他,就是这份传承的一份子。
宋氏一族最小的代表,宋一麟,才刚满4个月,是宋基磊的儿子。
"生一麟的时候,因为宫缩不够,打了催产针,生了三天才出来。"宋一麟的母亲说起生他的时候,还是惊心动魄,"好事多磨吧。"
作为宗族第十代传人,宋一麟一出生就注定万众瞩目。
江口村的老百姓说,这1100多年来,似乎就是为了等他降临,实现十世同堂的团聚。
祭拜后,村民们围着圆桌吃上了祠堂准备的大锅饭。"村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这次我是特地从外地赶回来的,还是家乡的饭好吃。"简单的饭菜却可以让同一个宗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吃得开开心心。
饭后,村民穿上准备绕村一圈的服装,坐在桌上等候着。
高跷队伍穿着艳丽的服装,正在做最后的彩排。
中午1点整,由800多名江口村村民组成的队伍,开始绕村庄一圈。
在长长的游行队伍最前面,赫然可见"十代同堂"的牌匾。时光无限,生命有限,传承之路就这样一走走过了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