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叶银銮 女 1916年生

在她34岁那年,全国解放了。因为她家有三百多亩土地,每年可收一百多担租,还雇了两个长工,于是被划为地主“成分”,从此挨批斗成了家常便饭,到“文革”结束后,她的处境有了根本性改变,今年她100岁,四代同堂,孙子、曾孙有二十几个,都上了大学,进了政府机关和部队,还有两个到国外留学。

朱光郁 男 1930年生

年轻时演过戏,是戏班子里的掌鼓。耋耄之年,靠享受低保待遇和捡些废品维持生活,但依然痴迷戏曲,不管是坐着,站着,走着,总是打着节拍,哼着小调,陶醉其中。村里发动向灾区捐款捐物,他每次都慷慨解囊,还用戏文里的故事告诉大家,发善心做善事日后定会多福多寿。

郑富娣 女 1916年生

虽然年届百岁,又裹着小脚,但是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都做得利索。前些年盖了新房,告别了那冬天透风,春夏漏雨的居住困境,老人心里特别高兴,有客人来,她就会泡一杯热乎乎的冰糖茶端到你面前。这是住在深山里的山哈待人的风俗,又是她对当今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罗仙福 男 1929年生

他有痛风病,走路离不开拐杖,但生性乐观,病魔夺不走他的幽默与诙谐。那天拍照,他不仅柱着拐杖,还摆出各种姿势,说这样拍更有范。过了一段时间,他痛风病更严重了,躺在床上起不来。

陈志通 男 1933年生

大儿子早逝,老伴长期卧床,二儿子和孙子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老人每年都会养几只母鸭,捡些蛋藏着,自己舍不得吃,春节儿子孙子回来了,杀了鸭子煮了蛋,好热热闹闹过个年。

蔡永员 男 1928年生

杀过猪,贩过牛,走南闯北,经历丰富,见的世面多,办事老辣干练,再难的事都难不倒他。两次婚姻都没有生育,过继了一个儿子,又不幸早逝。这些事使他很挠头,但他仍然成天笑呵呵的,这既是无奈,也是豁达。

胡德音 女 1919年生

丈夫死于1951年,她拖着自己生育的5男2女,及抱养来的1男4女(最大的16岁,最小的1岁)艰难度日。现在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一所被废弃的小学教室里。

罗宝使 女 1913年生

生了9个孩子,因生活艰难,有二个孩子活活饿死,她只好把老三、老四、老五送给人家,这样才勉强保住其他孩子的性命,但这无奈之举并没有被离家的孩子们理解,在很长的时间里不肯认母亲。如今老人已是风烛残年,这个骨肉相离的事一直是她心头的痛,每回提起这件事,她不免黯然神伤。

赖自光 男 1939年生

轮到他拍照的时候,他赶紧把抽了一半的卷烟掐灭,放进口袋。也许是生活困顿和疾病折磨吧,拍照时,他一直佝偻着身子,紧锁着眉头,延续着他固有的表情,在一旁看热闹的小朋友说,他是一个不会笑的人。

林德胜 男 1935年生

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患精神分裂症,医院也去了,就是不见好,发作时,甚至挥刀砍人,说着,老人伸出二只手,上面留有很深的疤痕。三年前还一把火把自家的房子烧了,现在一家人只好寄居在亲戚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往后日子该怎么过呀,老人一脸茫然。

刘正眉 女 1929年生

7岁当童养媳,婚后生了4个孩子,全夭折了,家人责怪她,旁人议论她。为了孩子不再夭折,第五个孩子一出生就送给了人家,却去抱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女孩,从此孩子无恙,大家都松了口气。村里人说她最喜欢的是睡觉,没事就睡。或许这也是躲开冷眼与责骂的一种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