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
“蛇节”上,一位蛇艺人高举眼镜蛇,引来群众围观。余杉芳摄
“蛇节”的蛇艺表演上,一位奇人将两条蛇放入鼻子,使蛇从嘴里穿出。王商书摄于往年“蛇节”
一名蛇艺人将手伸到眼镜蛇嘴中。余杉芳摄
第一次抓蛇的她,既害怕又好奇,忍不住捂着嘴巴。余杉芳摄
福建简称“闽”。“闽”字,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闽,东南越,蛇种”,说明“闽”与“蛇”有着不解的文化渊源。余杉芳摄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境内的樟湖镇是闽江上游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乡亲以蛇作为崇拜的图腾,他们尊蛇敬蛇,忌食蛇肉。
樟湖蛇王庙位于樟湖镇东边码头处,该庙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在于,其檐角处的仰头雕成蛇头,形态逼真。蛇王庙又称“连公庙”、“福庆堂”。这里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间文化活动———祭蛇。陈茂军摄
据说,樟湖人的崇蛇文化之所以保存完好,与当地人的谋生手段密切相关。以前,樟湖又称为“樟湖坂”,当地大多数人都以水运为生。“坂”在古越语里,就指“水边的村庄”,老“樟湖坂”的地形就像一条巨形木排。樟湖人祖祖辈辈靠水吃饭,然而这里滩险为患、蛇多成灾,致使古时的樟湖人生活艰辛。面对蛇害,樟湖人不得不与蛇“攀亲”,企望得到蛇的“庇护”。余杉芳摄
每年“蛇节”前一个月,樟湖镇成年男子会到山野间捕捉无毒的蟒蛇、锦蛇等,然后交给蛇王庙中的祭祀组织者“蛇爸”。“蛇爸”将蛇放入专门的蛇瓮中,再给捕蛇的成年男子发放一张凭证。余杉芳摄
8月27日,七月初六,“蛇节”前一天,樟湖镇举办敬奉蛇王祭祀大典。余杉芳摄
28日,七月初七,“蛇节”。当天清晨6点许,村民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祭品。握有凭证的成年男子则到蛇王庙,从“蛇爸”手里领一条蛇参加“蛇节”巡游。巡游结束后,这些蛇将被放归大自然。郑茂森摄
因为天气太热,蛇容易不适,在“蛇节”当天,取出蛇后,大家纷纷给蛇冲水,帮其降温。余杉芳摄
早上7点,巡游开始了。小镇街道上旌旗招展,巡游队伍鸣锣开道,大人们抬着神像,小孩们组成兵器阵和腰鼓队。巡游队伍中,有一支拿着活蛇巡游的队伍叫“赛蛇队”,队里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缠绕肩颈。张章银摄于往年蛇节
蛇王庙里的“蛇王”重达六十几斤,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控制住它。巡游队伍路过之处,各家各户在门口设上香案,燃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村民们说,鞭炮放得越多,敬意越重。余杉芳摄
据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文化站站长、樟湖文崇蛇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商书介绍,樟湖人不仅亲蛇、敬蛇,还驯蛇。郑茂森摄于往年蛇节
叶家整个家族都是训蛇人,村民们习惯称呼他们为“蛇妹”。余杉芳摄
驯蛇者说,抓蛇时手劲不能大,两手分别轻轻捏住蛇颈部和蛇身靠近尾部处,再备上湿毛巾,隔上几分钟,给它擦身降温,“侍候”舒服了,蛇也就温驯了。王商书摄
慕名而来参加“蛇节”的游客和当地群众将樟湖镇文化广场周边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王商书摄
不少第一次来的游客被当地氛围感染,也开始与蛇亲近、合影。余杉芳摄
这今年“蛇节”上最袖珍的蛇,蛇身比手指还细,身长仅约20厘米左右。王商书摄
樟湖镇上,几乎每个人都对训蛇有自己的一套本事。郑茂森摄于往年蛇节
蛇艺表演上,两只眼镜蛇对垒。余杉芳摄
樟湖镇崇蛇,甚至当地的月饼也是蛇的形状。余杉芳摄
祭拜完后,村民打开蛇瓮,七、八条大蛇逐一窜入水中。一入水,蛇群便昂起头来,径自向江对岸林木最茂密的山边游去,窜入林间。摄于往年“蛇节”
收缩
分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