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吗?是白雪公主还是孙悟空?是睡美人还是哪咤三太子?还有那些动画片,那些玩具,那些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而最近有不少网友发现,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变味儿了:睡美人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遭遇火刑成为了王子的陪葬者;丑小鸭没等变成天鹅就成了餐桌上的烤鸭……
    看到这样的“黑暗童话”,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有的人表示支持,觉得能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两面性;有的人大呼无法接受,直喊“毁童年”。对待这样的的故事,家长该如何去和小朋友们讲述、引导?

“黑暗童话”来了
“黑暗童话”来了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只丑小鸭在听完鸭教授讲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就坚信自己是一只白天鹅。鸭妈妈劝解他也不听,为此离家出走。丑小鸭来到一条河边住了下来。一天,他睡着的时候,被一个胖胖的妇人抓住。到家,妇人动手宰小鸭,小鸭疯了一样地挣扎,还狂喊着:“不要这样,我是天鹅!”妇人什么也没听懂,她只是用力按着他,终于把他宰了,“这是我宰过的鸭子中最难对付的一只。”妇人用她很好的烹调技术,把小鸭做成了一道佳肴。
    网友smxkn 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孩子有最纯洁的眼神,因为他们都有童话般的梦想,懂得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懂得白雪公主会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你们为什么这么残忍,这些毁三观的“黑暗童话”到底出于什么目的?【详细】

网友:恶搞别的去吧,放过孩子
网友:恶搞别的去吧,放过孩子

    看到这些面目全非的改编,网友“爱暖心田”非常愤怒,“是谁给了你们这样的权利?别让那些龌龊的思想玷污孩子们纯洁的灵魂,恶搞别的去吧,放过孩子。”网友“kis”也说,“童话是故事,虽然远离现实,但它们教人向善,对孩子来说,是认知期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样做太残忍了。”网友“天亮说晚安”也认为,“社会需要娱乐,但并不代表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娱乐,我们不反对黑色幽默,但请在自己的世界里进行。”
    网友“@夜的第五篇”认为,“人这一生最美好的就是童年,童话之所以叫童话正是因为它是为童年而作,如此改编让孩子们不知所措,让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些图书的作者是哗众取宠。”网友“@一点一滴都是情”也说,“曾几何时,这些经典的儿童故事带给我们多少欢乐,如此改编,简直是‘毁三观’,有关部门应该早点销毁掉。”【详细】

“黑暗童话”未尝不是对经典童话的一种补充
“黑暗童话”未尝不是对经典童话的一种补充

    其实在“丑小鸭” 故事的结尾,有“黄金悟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解读:我们不要想着得到那不属于我们的东西,而忘了自己的本分,当别人好心劝告我们时,我们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应该一意孤行。一位妈妈就表示,她会让孩子接触这样的童话故事,能够让孩子看到两面性。
    有人提出,凡事都有两面,人生有两面、人心有两面、社会也有两面,把这些都告诉孩子,才是完整的教育。而经典的童话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从某种意义上讲,“黑暗童话”未尝不是对经典童话的一种补充。
    正如刚刚那段“黄金惜语”所进行的解读,这则“黑暗童话”其实传递的是正能量,只不过这只“丑小鸭”的结局比较凄凉。可正是这种凄凉,道出了社会现实。【详细】

“黑暗童话”能许孩子怎样的未来
“黑暗童话”能许孩子怎样的未来

    面对“黑暗童话”,专家说经典童话讲的是“善”,黑暗童话流露的是“成人心态”,能接受的孩子看看也是一种认知。话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总让人感觉不舒服。“成人心态”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引导?以“黑暗童话”认知的孩子会怎样发展?专家的无语,实质是一种对经典的冷漠,是一种可怕的价值中立。如果教育也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因为缺乏明确引导而陷入判断、选择的价值迷茫。
    经典是文学,也是历史。新解应该得到鼓励,恶搞却断然不值得提倡。恶搞经典,体现的是今人的思想空虚;背弃历史,是在给我们自掘坟墓。面对恶搞经典的社会之风,专家的失语与冷漠,无疑是在为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助力。社会主流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作为社会主流价值源头的经典,更应该得到敬畏与爱护。对恶搞的“黑暗童话”,我们当理直气壮地说不,教育者应毫不迟疑地加以引导。【详细】

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童话
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童话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美好的东西当然很多,但不美好甚至很残酷的东西也不少。所谓“黑暗童话”,可以看作是对社会残酷一面的艺术化反映——谁规定童话必须“传达美好”呢?谁说孩子不能通过童话了解一些社会现实呢?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虽有励志意味,灰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虽让人感动,但毕竟都是虚幻的,如果成天给孩子灌输这样的“心灵鸡汤”,让他们沉湎于虚假的想象中,未必就是什么好事,甚至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毕竟,他们以后要直面现实世界,并会发现现实与童话完全不是一回事。
    文艺创作需要更多自由的空间,需要“百花齐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不要动不动就把不符合传统和自己口味的东西斥为“毁三观”,甚至扣上“反社会作品”的大帽子,更不要动辄呼吁有关部门禁止这个、封杀那个,过多的管制只会扼杀文艺创作精、气、神,致使文艺“荒漠化”。就所谓“黑暗童话”而言,它本身没那么可怕,无须为此忧心上火,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如果家长觉得这些童话对孩子不好,自然不会让孩子看;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应该读读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童话,那是他的权利和自由。要相信市场选择的力量,而不要总是迷信权力的管制。【详细】

    我们的童年不代表着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毕竟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小编在初看这些“黑暗童话”的时候觉得真的太可怕了。但是,童话里那些美好的故事是不是真的美好的过于虚幻了。正如歌词里说的那样: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或许在孩子们长大了以后会体会到这句的意思。
    有些人担心“黑暗童话”会给小朋友纯洁幼小的心灵留下“负能量”。但是故事里能量的“正与负”,是简单地依靠故事情节来判断的吗?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这几则“黑暗童话”真就“毁童年”了吗?在我看来,家长们的引导才是关键,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正能量”。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刘必泳 美编: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