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标题标题更多>>

    于正真正开始大红大紫,是从2011年的《宫锁心玉》开始,这部戏,红了杨幂,红了冯绍峰,更让“于妈妈”这个名字在大家的骂声中鹊起。到后来《笑傲江湖》、《陆贞传奇》和最近热议的《神雕侠侣》,于正的每一部新剧都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雷人改编和恶俗虐心的桥段,让90后看的不亦乐乎,80后看的痛心疾首…于正到底是如何在中国娱乐圈掀起如此大的影响?这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标题标题更多>>


    不管外界如何争议,于正是成功的。且不说收视率,“于正编剧”这四个字,大家一听就能分辨出特点,于正也乐于以此发展自己的一套美学,尽管未必能获得多少赞誉声。
    于正的两个身份是编剧和制作人。他自豪地说,“我未必是中国最好的编剧,但我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是成功的制作人。”     尽管写的多为男女之间的三角恋言情故事,编剧手段亦会受到质疑,但写作仍然是于正最自信的事,这甚至是他的立足之本——“写作让我有安全感,我是属于靠激情写作的人,有灵感必须一口气写完。只要写出剧本,我就感觉自信回来了。”
    于正解释说,“我觉得我的生活乏善可陈,非常平淡。每天过的都是重复的日子。我唯一可以变的是,荧幕里放出的那些故事。所以我写作的时候很嗨,是手舞足蹈的。我是完全进入那个世界,人物穿什么衣服,房子是什么样,这些画面当时就想好了。” 别笑,于正说这话时是认真的。
    他在横店的生活就像每天上下班,很有规律:七八点钟起床,然后看小说,下午写小说到六七点钟。晚上看当天拍好的剧,没问题就松口气,睡觉。但这些开机后的日子是很贫乏无味的——“我经常有忧郁症的感觉,半夜两三点写剧本时,会非常痛苦,我会奇怪,我为什么要在这方寸之地待着,我为什么那么痛苦。我也可以享受很多啊,要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怎么办? ”
    采访中于正孜孜不倦地讲着,他的这部戏加入悬疑,那部戏融入了时尚,每部戏都有突破,不会让观众有审美疲劳。只是确实会让人感觉,于正的戏虽然好看,但并不深刻,难免让听者神游。
    几乎所有采访于正的记者都要问一遍“抄袭”,他说得最多的是“借鉴”和“致敬”。今天,于正同样拿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打比方,“这不就是另一部《红楼梦》吗?文学就是这样传承和的发展的。”说罢他又加了一句,“《金枝欲孽》和《甄嬛传》说的也不就是一码事吗?”
    于正也不满网友的挑错和吐槽,“为啥要关注剧里有个火龙果这样细枝末节的东西,你领会精神就可以了嘛。”看到有网友批评“贱人就是矫情”,他很生气,“到底谁是贱人,到底谁矫情了。”他认为外界漫无目的的批评都在于“他是于正”——可能是我年少轻狂,不懂事啊。哪里说错话,做错事,让网友反感了。
    有人曾说,至少在内地,除了“海岩剧”,能以编剧命名的系列剧也唯有于正了。
    现实的确如此,于正制作编写了约20部电视剧,从《玫瑰江湖》开始,他的剧,男女主角到配角从来都是年轻貌美,道具造型美轮美奂,同时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常识错误,以及浅显简单的情节和对白;几年后,《美人心计》和《宫》热播,特别是后者,首播收视破3%,网络点击破亿,顺便捧红了杨幂和冯绍峰,在这之前凭借一部剧就红遍全国的是赵薇。于正从此炙手可热,他的名字就意味着收视率。
    于正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商人本性,他说他最懂观众心理,筹备《云中歌》时,他明讲“观众想看的就是爱情”;他会得意地告诉你,“我很享受收视率这个数字的成功。我的微博天天转收视率,我知道这是一件很low 的事儿,但是我暗爽嘛,开心嘛,没办法憋住。”     于正也相当懂得炒作。一个经典例子是,在《宫》大结局前夕,他和湖南卫视为稳定飙升的收视率,放出会有“悲剧版”/“开放版”结局的消息吊人胃口;等到被质疑造假时,于正说“悲剧版结局会在《宫2》播出前拿出来”;他还暗示“《宫2》可能不和湖南台合作”,于收官前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同时为续作预热。
    事实上,于正出于商业需要是愿意推销自己并把置于风口浪尖的。他告诉搜狐娱乐,“我不是为了成名。我是其实一个很害羞的人,但把自己训练得不要脸了。我为什么还要面对公众,我希望成为琼瑶、海岩那样既能写,又能操盘的操盘手。把自己推向公众,让大家通过关注我来关注我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方法。”
    这种“关注”就像“裸奔”,等于让所有人拿着放大镜观察自己,揣测自己,于正说他既享受又不享受这种关注,“其实很难说”。但被殴打也被人集体嘲笑后,于正受了伤,他不愿意站在风口浪尖上了,他开始远离北京,“我不希望被北京复杂的环境腐蚀。我是一个不太能挡住诱惑的人。别人喝酒吃饭一叫我,我就出去了。因为太寂寞了。在横店,我可以保持清净的心。”

标题标题更多>>

    无论是声名鹊起的《美人心计》,还是收视飘红的《宫》,还是即将热映的《王的女人》,于正的作品都有着自己越来越明晰的烙印。他打造的是一个“美人王国”,演员、情节、服装、配乐,每一元素都朝着“美”的目标布置。每一部热播作品的背后都证明了他无可挑剔的审美,他的套路可以被自身完美复制。通过数部高收视作品的积累,这个王国的根基渐稳,版图扩张,特色也越来越鲜明。     演员一定要美型,这是于正的选角主要标准。无论是业已成名的明星还是苦苦挣扎的新人,只要够美且符合角色需要,于正都可以为收为己用。《美人心计》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案例,这部09年制作的片子直到2011年才上星播出,但一经卫视平台的传播,立刻获得强烈反响。浏览网络上讨论这部剧的帖子,我们会发现十有八九是讨论演员的,因为合适的演员才是这部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作为制片人,于正十分注意选角时的搭配,一是整体选角时明星搭上名气不大的;二是在角色配对上选择没有人尝试过的搭配;三是敏锐捕捉到观众们的兴奋点。以《美人心计》为例,绝大部分观众也许知道林心如是谁,但很少人知道王丽坤是谁;大部分观众也许知道陈键锋是谁,但很少人知道何晟铭是谁;就更别说那些大大小小的美人、公子们。当然,甭管你认不认识,这些演员的共同点都是长相很对得起观众。当这些明星和新人们在同一部电视剧里出现的时候,搭配打包的优势便凸显出来。明星吸引了足够的人气,新面孔的出现又为观众们带来惊喜,这样的叠加效应之下,自然能够将观众留在电视机前……     在于正美人版图的众多元素中,剧本反而是争议最多的一环,这对编剧出身的于正来说大概是件很尴尬的事情。于正的故事大都百转千回曲折离奇,换句话说,也十分狗血套路,问题就在于观众怎么看。习惯于在网上泡着的年轻人大多会对于正的剧情嗤之以鼻。
    他的剧本格局都不大,《胭脂雪》、《锁清秋》、《大丫鬟》说的都是大宅门里主子仆人婆婆媳妇那些事儿,格局稍大点的《美人心计》、《宫锁心玉》说白了也不过是几个女人斗心眼儿,与什么国仇家恨时代风云完全扯不上关系。而且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于正作品里有那么几部看上去很像拿来主义,将《欢喜婆婆俏媳妇》和《我的野蛮婆婆》,《美人心计》和《宫心计》摆在一起,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就算细节完全不同,主题上总有借鉴成分。可是无论外界怎么议论,于正都坚定不移地坚持他的风格:一切只为主角的美……
    人靠衣装马靠鞍,服装是装点于正美人版图的重要元素。于正深知再好的演员也需要造型加分,因此不惜在服装上下重金。迄今为止,于正的作品大都是民国剧与古装剧,这在服装上给了他相当大的发挥空间。时装剧很难出彩,古装剧则很容易做出婉约飘逸的效果。尤其是在时下许多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剑走偏锋,时不时出现个把雷得人风中凌乱的乞丐衣、网状袜的趋势下,于正的服装设计堪称精致华美。
    首先从配色上来说,于正具有把古装剧拍成偶像剧的决心,因此在服装配色上相当大胆。赤橙黄绿青蓝紫,只要看上去鲜艳夺目,就敢往演员身上搭。当然,这种尝试如果失了分寸,很容易变成一场笑话。所幸目前为止,于正很明白观众的底线在哪儿,拍《欢喜婆婆俏媳妇》这种喜剧时,演员们着马甲,着披风,着彩裙,袖口裙底繁花似锦,大胆跳脱活泼俏皮;拍《美人心计》这种大戏的时候演员的着装要规矩严肃一些,宫中各级女人都有不同的衣服规格,家人子时的纯白简单,皇后时的大红贵气,皇太后又是另一种浅绿雍容。严格说起来,这些配色未必真正符合古人的着装规范,但就古装剧的观赏角度来说,效果极佳……     当电视剧逐渐商品化后,似乎只有琼瑶还在坚持为电视剧配词配曲,所以赵薇可以出一张又一张的专辑,如果开演唱会上座率可能还要高于很多歌手。其他的电视剧配乐多半东拼西凑,主题曲直接“拿来主义”,与剧情有不有关系根本没人考虑,流行不流行更无所谓。
    与琼瑶一样,于正很有写字人的情怀,尤爱为自己的作品创作歌词。大概在他的眼中,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整体,整体氛围尤其重要,就算是歌词也应该由自己执笔,与剧情相配合。于正的词并不复杂,在表情达意方面已经到了接近直白的程度,单拿出来看算不得什么佳作,但放在电视剧里则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他的歌词与剧情关系十分紧密。配乐当中,今年热播的《美人心计》的主题曲《落花》,《宫锁心玉》的主题曲《爱的供养》都是曲因戏流传,戏因曲更火的例子。

标题标题更多>>


    在编剧圈,于正走红程度堪比明星。一方面他制作出诸多收视超高的电视剧,成为投资商和电视台热捧的对象;另一方面,他却遭到大量观众甚至同行的反对,甚至组成了团体—“全球反于妈后援会”。此前一组“于正被掌掴”的图片被曝光,在施暴原因等诸多细节尚未得到证实之前,网络上对该事件的态度(包括不少圈内人)已呈现出往“打得好”、“该打”一边倒的趋势。为何于正在网上被黑至如此地步?     跟圈内不少科班出身的专业编剧相比,于正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编剧课程培训。根据《时代周报》的采访,他做编剧的缘起是“某部戏里,编剧跟导演闹翻了走人,于正提出自己小时候作文很好可以应急,”这就是他编剧生涯的发端。于正对自己的定位也是“流行大师”,此前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时候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落下过流行文学:三毛、琼瑶、金庸、梁羽生、古龙、席绢,以及四五年前开始大量阅读网络言情小说;而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却很少读,四大名著只读过《红楼梦》,因为工作需要才去读了《京华烟云》、《边城》等小说。
    然而,在他的那些高收视剧中总是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硬伤,比如随意采撷别家“经典”:2010年播出后爆红的《宫》,剧中人物的台词就被吐槽是直接抄袭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中人物“花泽类”的一句经典台词。苍白空洞的人物、虚假浪漫的爱情、幼稚简单的阴谋和权斗,于正的剧有大量对爱情和生活充满遐想的少男少女粉丝,收视率和网络点击量居高不下;但这些刻意迎合低龄审美的有悖事实逻辑的桥段和剧情,却引发不少成年观众、媒体舆论和圈内人士的不满,批评这些剧“脑残”、“低龄弱智”、“雷”。     于正的剧集追求的风格只有一点:无限度的唯美。担任制作人后,他在制作经费的运筹上,会低价签约演员、挑便宜酒店入住拍戏,但绝对不会在道具、场景、服装上节俭。靓丽鲜艳的画面色调、精致协调的服装道具、俊男靓女的演员搭配,这些都使得于正电视剧的制作精良程度在国产剧中数一数二,从而从大量粗制滥造的国产剧集中跳脱出来,成为收视率的保证。他的戏常常刚刚开拍,就有多家电视台抢着购买,优先安排最好的档期播出,收视率高、销售好、排播优先,于正的剧投资回报率和回报速度在业内有口皆碑,用某投资人的话说就是“赚钱赚到手软”。
    在反对于正的声音中,很少出现电视台的声音——对电视台而言,于正是不可多得的合作对象;但对于部分圈内同行来说,市场有限,于正高产且部部销售看好,是个“恶性肿瘤”。有投资人称,于正对自己、演员、合作伙伴、工作人员都很“抠门”,“省下来的钱投自己的戏,不让别人投”——这种被圈内形容为“女人做生意”(即不肯与大家一起赚钱)的做法也让不少投资人对于正充满敌意。     于正早年因为“抄袭”纷争,在天涯论坛被称为“于抄抄”:其《大清后宫》(2005年)被指抄《金枝欲孽》、《最后的格格》(2006年)被指抄《汇通天下》;《锁清秋》(2008年)被指抄袭《恨锁金瓶》;《贤妻良母》(2009年)被指抄袭《家好月圆》;《玫瑰江湖》(2009年)被指抄袭《楚汉骄雄》——可以说,于正红火一部作品,便会得罪一部戏的粉丝。
    2010年的《宫锁心玉》,于正的人气与“反于正”的人气同样上涨。据悉,于正早期试图向小说《步步惊心》原作者购买版权未遂,于是自己写了《宫锁心玉》,赶在《步步惊心》之前播出,成为第一部爆红的“穿越剧”,此举引发了《步步惊心》原著粉丝的极大不满,并因此成立了“反于妈全球后援会”。2013年,于正版的《笑傲江湖》播出,被评为“金庸的剧名,琼瑶的剧情”:东方不败彻底变成了女人并深爱令狐冲,是情深不渝、甘愿付出和牺牲的“白富美”;剧集播放一半左右,任盈盈方才出现,并成了“腹黑小三”……这些天马行空的改编让不少金庸迷、《笑傲江湖》原著粉丝愤怒不已,继而加入反于正的行列。据悉,继《笑傲江湖》后,于正还将改编金庸的《神雕侠侣》,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网络热门小说《云中歌》、《最后的王公》、《如果,我说我爱你》等。这些作品都拥有大量的忠实粉丝群,自改编消息传出后,这些粉丝已经开始担心“于正糟蹋这些经典”,等到剧集播出时,想必难免又会引起一番口诛笔伐。
    对于自己为何被骂,在接受网易娱乐采访时候,于正表示,“后来可能有人说因为我太胖,胖的人就是别人看着不顺眼;或者是因为有时候我说话会翘着指头(兰花指),他们也不接受”。这是于正的自我分析,实际上,个人风格太突出、过于高调、雷语频出,这些特质让排除作品好坏因素的于正不被人喜欢。
    之前《甄嬛传》大热被奉为宫斗戏翘楚,相比之下,于正的《宫锁心玉》却因情节简单低龄,被评为“幼稚园”级别。采访中于正常常被问及《甄嬛传》的问题,于正要么说“甄嬛是个坏姑娘”,、“我就没看过几集《甄嬛传》”、“剧情太慢了,看不下去”,要么就表示,“有信心超越《甄嬛传》”、“《甄嬛传》我也能写”;而《笑傲江湖》热播后,他则表示,“我觉得其实《笑傲江湖》和《少年派》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是把一个很深度的东西普及化了”这些言论被大众狂吐口水,而于正也依然高调的我行我素,宣称“名气是实现理想最好的保护伞”,“你看,现在我的剧,卖的不是演员,而是我。”
    口无遮拦、太高调、攻击同行,让于正得罪了不少人。《宫锁心玉》因为收视成绩好,湖南卫视把最终结局分拆为几天播放,于正却表示不满放言“《宫2》要换个平台播出”,这种言论引发不少人反感,认为于正“太狂”、“不懂感恩”。《宫2》爆“换角门”时,于正对记者爆料,佟丽娅嫌弃片酬太少不肯接拍,所以换成了袁珊珊,结果引发佟丽娅粉丝抗议。《美人心计》时于正与林心如合作良好,所以此后林心如自己首当制片人拍《倾世皇妃》时曾以《美人心计》班底作为宣传旗号(同班底、自己带服装入组等),于正则出言攻击,两人关系也一度闹僵。

标题标题更多>>

    对于电视剧,部分制作人强调文化属性、希望通过电视剧引导大众;部分制作人则强调其商品属性,认为电视剧应当迎合大众,于正显然属于后一种。他精通市场与观众,并相当谙熟地迎合这些观众。随着央视市场份额的逐渐萎缩,强调文化属性的剧集生存艰难,导致电视荧屏上“雷剧当道”,“雷剧”产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于正毫无疑问成了一个典型。在于正身上集中体现出一种当下电视剧市场存在的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的冲突:一方面,是市场(电视台、观众、投资商)对娱乐性和经济效益的认可,一方面是主流话语及部分受众对过度商业化蚕食文化价值的的抨击和不满。

人民网福建频道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出品: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钟若漪 美编:洪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