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1

本网策划:福建文艺界重温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本网采访了孙绍振、杨少衡、章绍同、王凌、王毅霖、曾念长等6名有代表性的福建老中青文艺名家,从立足传统、贴近民众、尊重传承、精神寻根、挖掘本土元素、融合中西艺术等方面切入,从诗歌、小说、音乐、书画、评论等领域诠释福建文艺如何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新时代下福建文艺创作如何更好为人民放歌,如何复兴广义“闽学“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等命题。

文艺评论家孙绍振

孙绍振在家中客厅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孙绍振在家中客厅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闽派诗歌”要根植传统谨防“特洛伊木马”

    孙绍振一再表示,发扬广义的“闽学”文化中,“闽派诗歌”值得大书特书。他认为,“闽派诗歌”要坚持中国传统,这棵“从中国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树”要有中华文化的基因。
    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书中,他坦承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思考。在新诗进入新的探索时期以后,对诗歌忠诚信仰的他感到困惑,他不能完全认同后新潮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他面对新诗争论基本上沉默了,因为他信奉历史的实践证明和证伪功能,还因为他怀疑从西方引进的一些理论。凭他自己的观察和深思,他感到那些号称最为前卫的理论并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采访中,孙绍振一再表示要中国诗歌创作要坚持从传统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认为福建诗歌也要先根植自己的土壤再求创新。他认为,我们引进的那些西方理论和我们模仿的那些西方的诗风,可能是“一匹特洛伊木马,或者是一种计算机病毒”。 【详细】

小说家杨少衡

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
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

“一带一路”和“小说闽军”为福建小说带来新机遇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艺工作更为重视,小说创作发展环境良好。”杨少衡表示,据他所知,许多地方都有类似促进措施,无论对正在成长的基层作者,还是对已经有所影响的作者,无疑都是天时向好。
    福建元素地位的提升,也是福建小说创作繁荣的机会。例如,闽台关系史与当下的彼此关联、福建人的海外开拓、海洋意识、福建本土文化形态等,都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一带一路”提出后,与福建密切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热词,福建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
    具备天时地利后,福建小说创作新局面大可期待的是人和。杨少衡说,人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仅从小说作者这个方面看,就很值得期待。目前,福建已经有了一批成熟的小说家,其创作成果与实力日益受到关注,他们也被誉为“小说闽军”。此外,还有一批正在崭露头角的小说新秀,其整体实力、在国内小说领域的影响力是以往各个时期所少见的。 【详细】

音乐家章绍同

章绍同在工作室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章绍同在工作室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

艺术家不要做“墙角的花”孤芳自赏

    他15年间三次获得金鸡奖最佳音乐奖,却称自己是“土”作曲家。他说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土而新”。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他再次阐明自己的艺术主张:潜心创作,立足大地吸取民间文化的养料,用好作品践行音乐艺术创新。
    章绍同表示,文艺不能一切向钱看,不能只有娱乐,也不要陷入孤芳自赏的个人化小情调中。文艺家是为大众服务的,虽然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不一样,导向和理念是相通的。章绍同反对孤僻、生涩和怪异风格,对“老百姓能不能听懂,爱不爱听”很在意。
    他还表示,艺术家要走入基层,抒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还要有胸怀社会、家国的大情怀。章绍同表示,弘扬民族正气和正能量的主流导向,不能用教条主义的表达。
    在新媒体时代,民众对文化的消费多元化了,群众的眼光国际化了,审美水平也高了。章绍同表示,文艺家要创作出好作品才能符合时代需要,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创作,积极扶持创作上有好苗头的年轻人。 【详细】

通俗文艺专家王凌

福建省通俗文艺专家王凌。
福建省通俗文艺专家王凌。

“山海的交响”是艺术家和民众的交响

    25年前,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曾亲自大力抓过文艺,王凌时任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宁德地区文联主席。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王凌和艺术家们一道,完成了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的创作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完成。至今看来,这部电视音乐片确实是福建经典的艺术之作,并分别于1990年12月和1991年2月在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映后,在全国尤其是福建省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该片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文艺一等奖,并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著名作家冰心看后寄来题词:“颂赞家乡海山的歌声是最壮美的”。
    在王凌的回忆中,习近平总书记主政闽东时多次提出要在财力有限的困难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文艺方面的投入抓文艺特色和创新。王凌认为,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才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上,创作出更多的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详细】

青年书法家王毅霖

王毅霖。
王毅霖。

福建书画的“蛮劲”与开放包容充满生命力

    “不仅是书画等文艺门类,福建文化一直都在走出去。”王毅霖说,从元代泉州港是亚洲最大贸易港口,到明清漳州月港接替了泉州港成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如今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要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的外向型经济中与外界文化交融着。
    福建文化的区域特点鲜明,王毅霖认为闽文化之一是“蛇文化”,是闽文化中的原始文化主核,而“北化南蛮”是文化的交融。闽越人不畏风高浪大,善于搏击海浪,向外拓展生存空间,体现在今天的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上,这种探索在书画艺术上也弥足珍贵。
    “闽在海中”,而闽越“蛮族”的“蛮”性在与中原文化及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中展现生命力。王毅霖认为,广义“闽学”的推广与闽派文化的重新整合,可以看作是在全国大文化思想转型与变革之下区域文化做出的积极调整与响应,福建文艺发展正当其时。 【详细】

新锐学者曾念长

福建省文学院青年文论家曾念长。
福建省文学院青年文论家曾念长。

“闽派批评”名家辈出源于福建水土和世代传承

    “闽派批评”有其独特的人文品质。它在吸收中原文化精髓的同时,成长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宋明理学重镇之一,闽地读书人多以思想家名世,也就是擅长于理论性文本的写作。从南宋的朱熹,到明代的李贽,再到清末的严复,这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的福建读书人,工于诗文又以“论”见长。福建人善论的文化性格,也塑造了福建文学的独特面貌,赋予文学理论和批评突出的地位。
    “闽派批评”不应被狭隘地理解成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流派,而是一种与人文地理相关联的文化现象。曾念长说,“派”的初始语义,也是指特定地理范畴内的水系,然后衍生出相应的文化现象。在此意义上,“闽派批评”是一个具有特定地理认同和文化品格的场。这个场是否构成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版图的一块高地,是由它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它已经取得的实绩来决定的。它的存在,不是福建人自话自说就能算数,而是他者认同的结果。他认为在此时代潮流下,“闽派批评”将顺势而为,推动福建新一轮的文艺繁荣。 【详细】

版权所有: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修仰峰、林长生 美编: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