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水电站 促进生态省建设 建设生态型、惠民型绿色水电站和健康河道。改变开发理念,从原来片面强调水资源充分利用到注重全面统筹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以打造绿色水电站为载体,实现社会得生态、河流得健康、百姓得实惠、电站得效益,四位一体、一举多得的发展方式。“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老旧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打造千座绿色水电站,促进节能减排、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增加发电能力、实现强农惠农。着力实现“四个转变”。
【详细】
大力推进“造福工程”生态移民搬迁 实施“造福工程”生态移民搬迁,主要包括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地群众的搬迁和打造一批优美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三个方面内容。本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搬迁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推进了安置区村庄环境整治和宜居新村建设。既使搬迁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也显著改善区域乃至全省生态环境。行造福工程“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任务到户”的责任制。
【详细】
开展汀江流域上下游补偿试点推进生态省建设 开展汀江流域上下游补偿试点,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汀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福建、广东两省生态环境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保护,推动生态省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供求矛盾的重要手段。设立汀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补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福建、广东两省共同出资。汀江流域龙岩市境内的长汀、武平、连城、上杭、永定、新罗等6个县(区)全部纳入补偿范围。
【详细】
施法自然,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矿山 开展矿山生态环境调查,使得现状清晰可控;完善并执行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治理工程应施法自然,同时结合土地整理,因地制宜地对“后矿山时期”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 2000多座生产矿山应实现边开采边治理恢复。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监测管理为抓手,以治理恢复为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示范矿山(区),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省矿山的绿化、美化。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监测与管理。
【详细】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 打造绿色宜居家园 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县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环城景观林、森林通道和城市绿道、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着力把森林引入城市,打造“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林水相依,城市与森林交融”的森林城市美景。“十二五”期间,以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打造以福州、泉州、厦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三大森林城市群,全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30个。
【详细】

福建省林业厅绿化办主任庄晨辉
加快建设生态型、惠民型森林城市

福建省财政厅经建处主任科员程雪莺
设立汀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调研员夏文顶
水电站改造是改善水生态的需要

福建省委农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潘奋强
生态移民搬迁包括三个领域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谢小惠
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治理成效进行客观展示
建重要饮用水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基金 通过建立重要饮用水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基金,确保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金的稳定来源,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升饮用水源安全,同时,兼顾利益平衡,构建和谐社会。拟通过5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以水库为主的60多座全省主要水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基金,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并使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源地生态建设应着眼于整个集水区的综合生态建设。
【详细】
加快库区水源地建设 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体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保持水土,保护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质污染,提高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56个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治理面积21183平方千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突出治理重点,大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整治。
【详细】 实施林木采伐指标与阔叶林种植指标挂钩制度 针对林农基本不愿种植阔叶树,林分结构难改善的实际,建议要改革林木采伐指标制度,使林木采伐指标与阔叶树种植指标挂起钩来,采取“先种(阔叶树)后给采伐指标”的政策,并辅以适当的生态补偿,推动阔叶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市场的力量,逐步平衡种植阔叶树与种植针叶树的经济效益,最终使林农能够主动种植阔叶树,达到改善林分结构的目的。建议要改革林木采伐指标制度
【详细】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管理水土流失  利用3S(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技术,实现全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变化的动态监测,水土流失现场踏勘及治理成果上报,并构建我省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展示系统和水土流失治理动态监测管理平台,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支持。3S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呈现了广阔的前景。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球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现代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详细】
发展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建立、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微生物发酵床的技术引进与科研力度,建立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发展基金,促进微生物发酵床养猪产业化,新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养猪基地。“十二”期间,以新建养猪场和旧舍改造为载体,完成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全省推广。计划到2017年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基地,标准化规模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的占全省比重50%。引导和发展微生物发酵床养猪专业合作组织。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