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福建频道|热点专题

主题报告

新型城镇化,福建如何走?

    城镇化是一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福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新要求,明确了未来福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当前福建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详细】

工作交流

福建,大城市优先发展。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这是工业化的要求、服务产业的要求、发展效率的要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只有大城市才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聚集和经济规模....【详细】

实践论坛

城产港联动 促福清城镇化

努力构建以福清主城为中心,以江阴港城和龙高半岛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多点”海港新城布局。

新型城镇化促县域经济发展

莆田市秀屿区区情特点可概况为:妈祖文化、天然港口、海洋资源、民资丰富、银饰之乡、木材之乡。

建瓯:打造海西绿色腹地

把满足发达地区“绿色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发展特色产品市场,建设成为沿海的“后花园”。

抢抓机遇 永泰绿色城镇化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记得住乡愁”,走出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专家观点

台湾经验

台湾城镇化建设成功案例

大量的农民工到城市来以后,农村已经是空洞化,在乡下种田的都是四五十岁的,未来相对对农村的机械化相对低,对调整城镇化一个新的问题。不是说所有人到城市来都能过安逸的生活,未必。万一这个经济落差的时候,如果你到都市里面来工作、买了房子,万一失业怎么办?【详细】

向台湾学习城镇化

那些感同身受的家乡巨变;充满热血与奋斗的大城市情结;和遭人诟病的社会资源分布问题,无不让人感慨两岸诸多的相似之处。而当我们深入了解台湾战后60年的城镇化历程,更多的恐怕是关于差异的感慨。台湾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详细】

借鉴台湾城镇化经验

台湾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城镇化之路至今,已取得明显实效。台湾农村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发展农业尤其是休闲农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农地制度改革与城镇化同步进行;采取多元化方式转移农村劳动力,避免大城市病;兴办职业教育,扶持民营工商业发展等。【详细】

考察分享

宁德柘荣县副县长 吴子伟

莆田市涵江区副区长 王虎学

三明沙县常务副县长 吕永青

南平建阳市政府调研员 张绍敏

泉州南安市常务副市长 蔡龙群

福州长乐市常务副市长 林建国

泉州德化县副县长 苏锡培

南平武夷山市副市长 李耀华

三明永安市副市长 曾 胜

“离农不离村” 彰显城市管理智慧

    我们的城市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城市管理的体制不够清晰,存在多个职能部门职责交叉,在执法中往往出现有利互相争、无利互相推的情况。二是缺乏长效性,难点问题久治不愈。由于城市管理的动态性、反复性,一些长期困扰城市环境面貌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城市“牛皮癣”,城乡结合部卫生状况差等一些问题短时间内很难治理。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不足与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台湾的城市管理却更多的体现了人性化,处处彰显着城市管理的智慧。街道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却干干净净、秩序井然。 [详细]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刀切,要防止千城一面,因此,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注重差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就台湾而言,从南到北,每个城市或传统或现代,或发达或不发达,“要唯一,不要第一”的发展理念,使得每一座城市都与众不同、特色鲜明。对于我们来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时刻牢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原则,注重地区、乡镇、村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比如说,就“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我想,就应该遵循费孝通先生讲的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详细]

“吸引人留住人”绘新型城镇化蓝图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前提,只有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条件,结合当地特色,从人的需求考虑,关注近人尺度的空间形态,形成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格局,城镇化才能做到“吸引人、留住人”。规划要以先进的理念和绿色理念贯穿规划全过程,突出规划前瞻性、体现先进性;要把民俗新风融入规划,以系统的思维完善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注重深化细化;要以严格的监督执行规划,强化规划权威性、执行力和实施监管。台湾自然景色秀丽,风景名胜众多,城市交通方便,市容街貌整洁,环境质量较好。 [详细]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考察发现,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具有以下特点:发展理念新,倡导“生态消费”的理念;政府主导性强,社会参与度高。同时,农会组织水平较高。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的农民组织。并注重理论实践协调发展。通过研究者的引领,经营者、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将理论转换为生产力。此外,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使整个产业的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产品也出现了多元化,避免了产品在低层次上的雷同。 [详细]

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城镇化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景观和环境资源,结合农村林牧渔,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农业体验,台湾走出一条“农业+旅游业”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既发展了农业生产,维护了生态环境,扩大了农业旅游,也提高了农民受益,繁荣了农村经济。近年来,我们泉州各县市区也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美化,乡村环境也在变得越来越美丽。毋庸置疑,不就将来,广大的农村将为生活在城市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生活压力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将带动一、三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盘活农村经济。 [详细]

耕者有其田 安居乐业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农村就按农村规划进行建设。农村注重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久久围攻,终成产业。农业机构规范,运作有效。主要组建完善的农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业发展。农民自主生产、科技强农意识很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很好,并充分挖掘光大,形成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在偏僻农村道路也是柏油化,教育、卫生、金融、网络等公共服务齐全,农村自我管理水平较高,农民素质较好,农民生活十分自在等等。耕者有其田,生活自在安逸。 [详细]

牢牢把握“特色” 构筑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鲜明的特色是城市的品牌,特色不明显,没有独特风格的城市,不可能有影响力,更不可能有吸引力,高雄的一连串工业城市往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的转型过程,台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及文化城市创建,台北内湖高新科技园区近万亿元GDP的打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城镇建设上,西螺镇品牌农业,彰化王功渔港产业转型休闲观光,彰化田尾公路花园都无不大力彰显特色,也焕发了活力,促进了农村和城镇的“生机再现”。所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自身独特的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瓷都”的特色和内涵。 [详细]

感悟特色学以致用 切实提高美丽武夷发展

    纵观台湾60年的城镇化发展,与大陆最大的差别就是从战后起,中小城市发展较好,没有出现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情况。从1986年起,台湾城市规模分布越来越倾向于分散的力量。在转折点之前,台湾前五大城市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而转折点之后,排位在第六大城市之后的众多中小城市规模相近,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例如,2006年第七大城市三重市人口为394757人,而第八大城市新庄市人口为392472人,二者差距仅为2万。尽管随着台湾社会的演进,许多年轻人也纷纷到大城市发展,台北人也像上海人那样常常有种莫名的优越感;但与大陆很多小城镇相比,台湾的小城镇的确有很多不同。 [详细]

以人为本 让农民进城释放活力

    优先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城镇化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转移。农地制度改革与城镇化同步进行,使权责得到进一步明晰,改变了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提供城镇化的要素。城镇化发展较为均匀合理,避免了大都市、大城市化,较好实现了以人为本、人生活品质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政策保障从实际出发,不贪图外观的城镇化,提供资金支持,避开身份转化,提供劳动技能支持等。充分发挥人在城镇化的主观性,能动性。城镇化集中后又注意开展再造社区的运动,促使人员的双面流动,如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创意社区等。 [详细]

版权:人民网福建频道 策划:赖俊文 施云娟 编辑:陈艺灵 设计制作:洪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