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项目牵引“双创”加持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0年05月21日09:54  来源:厦门网
 
原标题:火炬高新区:项目牵引“双创”加持 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面对疫情大考,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韧性足。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创造。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一年来,4个百亿级项目、20个十亿级项目以及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高新区,为产业发展积蓄动能;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带动产业提质升级。近期,高新区2019年“双创”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支持。

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开工现场举行的新型显示技术展示会。厦门日报记者张奇辉摄

引进+建设

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数字经济的热浪,正在火炬高新区涌动。领军企业浪潮在此布局,打造数字经济坚实“底座”;瞄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全面开工,助力平板显示产业链代际升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联芯增资扩产,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中科院计算所厦门分所等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库支持……在龙头项目的带动下,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高位谋势,新处落子。火炬高新区持续招大引强,一方面围绕“补链强联延链”引进世界500强、民营500强、央企、头部上市公司、独角兽等五类高质量项目,推动产业链新升级;另一方面紧密结合最新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关键设备、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的项目,把高能级项目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一年来,高新区已引进中航锂电A6项目、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浪潮厦门产业园和海辰锂电池产业生态项目等四个百亿级项目,电气硝子三期、博泰车联网、铨芯人工智能芯片、中顺等20个十亿级项目也相继落地。

研发+嫁接

助力“三高”企业成长

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于近日在“云端”开展,包括科华恒盛、美亚柏科、瑞为信息等6家火炬高新区企业亮相厦门馆。这些质量高、效益好的品牌,可以说是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自主创新的亮丽风景。

高新区瞄准创新关键节点,以一揽子接地气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级研发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梯度培育,形成从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到科技小巨人企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去年,高新区大胆探索,本着“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理念,出台了支持企业建设“域外研发中心”的政策,鼓励企业在高端人才集聚、研发能力较强的地区设立域外研发中心,利用当地创新要素,提升母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瑞为信息就是“域外研发中心”的受益者之一。这家人脸识别领域领军企业在深圳设立的分公司,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与厦门母公司的同事联动,共同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输血+供氧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受疫情影响,企业更注重项目所在地的就近就地配套能力。把握这一机遇,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企业华泰利机电近日获得ABB、施耐德等大企业的订单。然而,资金不足成为发展的拦路虎。对此,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主动靠前,第一时间向企业推送了针对拥有自有厂房企业的“厂易贷”,解企业燃眉之急。

“过去厂房抵押贷款额度受限,现在通过这一创新的融资方式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华泰利机电公司财务总监胡秋明介绍说,通过“厂易贷”,企业获得了1000万元的贷款,不仅实现快速投入生产,还将扩大产能。

疫情如一场大考,检验着火炬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疫情防控期间,针对企业痛点、难点,高新区精准出招,发布六条“稳企措施”,并结合去年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免申报”政策兑现方式以及“智慧火炬”平台,跑出政策兑现加速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稳产满产。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快速拨付相关政策扶持资金约4.5亿元,覆盖园区大中小各个层级的企业。

(责编:陈楚楚、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