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07月20日14:29  来源:厦门网
 

厦门市场监管人员引导商家规范后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

通过扩大食品抽检监测力度和覆盖面,厦门市场监管部门严把从田间到餐桌的“入口关”,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舒心、放心、安心。

  2020年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起步的第一年。前不久召开的市委政法工作会议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会议提出,厦门要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形成以“主动创稳”为主线、“五治并举”为路径、“平安厦门”建设为载体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率先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老百姓“天大的事情”。在推进“平安厦门”建设过程中,厦门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积极融入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大局,以“建设平安市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为抓手,紧盯影响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全力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紧贴民生需求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小作坊转型升级

  厦门市场监管人员指导小作坊示范点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

  天花板装了吊顶,门窗加装了纱网、挡板;生产车间装有紫外消毒灯、灭蝇灯,员工工作衣帽一应俱全;人员健康制度、进货查验制度等落实到位……在翔安新圩东寮村,不少原先的豆干“黑作坊”,在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食品加工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中,经过彻头彻尾的改造,变身为整洁明亮的生产加工车间。

  从2015年以来,厦门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治理作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的重点,以创建小作坊示范点的方式,鼓励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按照标准提升改造,取得核准证,规范化生产,推动全市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为提升小作坊食品供给水平,打造传统特色食品品牌,市市场监管局连续三年制定并印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创建及考核验收工作方案》,组织小作坊示范创建单位按照相关要求,改进和完善生产加工条件,建立健全适合小作坊生产实际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明。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还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评选为厦门市示范点的小作坊给予3万元的奖励金,带动小作坊业主积极性。2016年以来,全市共创建了4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厦门市首个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联盟,翔安新圩的豆干小作坊在示范点的带动下,整体提质增效,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较大程度地解决了新圩镇的就业问题,用工人数从2016年的101人,增加到2019年的221人,增长118.81%;新圩豆干产值从2016年的883.7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2264万元,增长了156.20%。翔安区市场监管局还率先引导“新圩豆干小作坊联盟”中的24家小作坊业主与保险公司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险,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提高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救助水平。

  紧抓源头监管“一品一码”食安信息全程可追溯

  小菜场,大民生,农贸市场的监管关乎老百姓“菜篮子”的安全。近两年来,在全力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食品安全技术力量投入,建成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覆盖食用农产品、水产品、预包装食品,并贯穿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出入境、流通、消费全过程。该平台与“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系统”和“厦门市食品药品监测预警中心”实现信息互联,基本形成了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追溯链。

  不仅如此,市场监管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向厦门市食品、餐饮经营户分批发放了“一店一码”信息公示牌,上面有唯一对应的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就像商家的“身份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该二维码,便可进入“一店一码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该食品经营户的证照资质信息、食品进货来源、质量检测报告、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管记录等相关内容,可谓“扫一扫,舌尖安全一码掌握”。目前已累计发放“一店一码”信息公示牌和餐饮服务、食品生产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牌4万多个。

  为实现溯源信息“一站式”查询,“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还专门开辟了“社会共治”版块,公众可登录网站输入条形码或追溯码查询食品的溯源信息、生产厂家证照、质量合格证明等信息,并可通过“食安厦门”微信公众号、“一店一码”信息公示牌,手机扫码查询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紧靠创新驱动“雪亮厨房”给餐桌监管“智治”支撑

  厦门市在学校、养老院、医院等重点食堂推广实施“雪亮厨房”建设,将后厨视频接入监管部门的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明厨亮灶视频信息的综合汇聚、统筹管理。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是重要支撑。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治基础设施,“雪亮工程”在食安监管中发挥的作用正不断凸显。

  “‘雪亮厨房’,是厦门市2016年起开始推行的‘明厨亮灶’工程的升级版。”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6年8月起,市场监管部门着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建设工作,通过建章立制、示范创建、以奖代补等手段,多措并举,在餐饮服务行业树立了“整齐划一、洁净卫生、透明公开”的“齐洁明”标准,引导商家主动公示后厨食品加工操作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

  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雪亮厨房”纳入厦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学校、养老院、医院等重点食堂推广实施“雪亮厨房”建设,将后厨视频接入监管部门的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明厨亮灶视频信息的统合汇聚、统筹管理。截至当年底,全市市区财政核拨经费的学校、公立医院及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食堂共计505家已全部完成“雪亮厨房”建设,任务完成率100%。此外,各区还积极在民办学校、医院、养老院食堂等其他餐饮单位推广实施“雪亮厨房”,超额完成“雪亮厨房”建设94家,总完成率达119%。

  随着饿了么、美团外卖等软件的普及,网上订餐、外卖送餐的消费方式越来越为消费者青睐,市市场监管局还与饿了么、美团外卖分别签订合作备忘录,以万象城等商业集中区为试点,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在网络订餐平台展示,使消费者可以在订餐时看到后厨加工操作过程,消费更加放心,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餐饮服务环节‘互联网+’一体化监管,充分建设和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强化数据分析共享,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靶向性。”上述负责人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正积极推进开发供监管人员、餐饮服务单位管理人员使用的应用程序,实现远程视频在市场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测指挥中心大屏、手持执法终端上展示,并适时逐步向消费者开放。

  紧盯关键监测食品抽检加大排查筑牢“防”的底线

厦门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雪亮厨房”远程监测功能发现问题,对学校食堂实施有针对性的线下巡查、抽查,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厦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始终把抽检作为基本职责,作为精准排查食品安全风险、精确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来落实,构建完善抽检工作机制,稳步提高食品安全抽检量和覆盖范围。早在2016年,厦门市就达到了国务院食安办提出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抽检要“不少于每千人4份”的标准,此后抽检工作量逐年提升。

  为提升群众对抽检工作的可见度和信任度,市场监管部门为抽样人员统一配备了“蓝马甲”,并创新采用云存证技术,引入第三方视频采集、云存证技术,实现监督抽检初始一公里的可视化、透明化。同时,通过完善核查处置工作机制,按照“产品控制到位,源头追溯到位,原因排查到位,行政处罚到位,落实整改到位”的原则,实现监督抽检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100%、抽检结果信息公开率100%。

  2016年,厦门市食品安全抽检数达到每千人4.7份,2017年达到每千人5.2份,2019年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7份每千人。目前市级食品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8.4%,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信息公开率达100%。第三方机构调查的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7.6%,比创城前的65.4%提升22个百分点,群众对创城支持率超过99%。

  “市委市政府已将食品安全抽检列为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厦门市食品抽检数量将提高到8批次/千人。今年的3.4万批次食品抽检计划中,市市场监管局将承担29220批次抽检任务,比2019年增加4030批次。抽检方案涵盖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覆盖食品34个大类及食品相关产品,包含日常监督抽检、专项监管抽检、评价性抽检和研究性抽检。通过扩大食品抽检监测力度和覆盖面,市场监管部门将严把从田间到餐桌的“入口关”,筑牢“防线”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舒心、放心、安心。

  数据

  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自2017年9月26日上线以来,7.81万家经营主体的37.9万种食品纳入管理,累计交易台账近2.1亿笔,已将全市大型商场、超市和一级、二级批发市场、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大型及特大型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供餐人数500人以上的单位食堂、辅助降血脂6类品种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以及4家屠宰场、5家批发市场、73家菜市场全部纳入追溯系统,基本实现食品安全“一张网”监管和入市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2016年以来,全市创建了4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点,其中2家小作坊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4家小作坊获厦门老字号特色食品品牌。截至2018年12月底,辖区234家小作坊全部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条件核准证明》。

  案件曝光

  严把检验关打击犯罪毫不手软

  在加强食品检验检测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始终保持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2019年12月,市市场监管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厦门市思明区好御佳鱼丸店加工生产的食品“叉烧肉”“炸醋肉”“炸鸡翅”进行了监督抽检。检测结果表明,该店加工生产的“叉烧肉”“炸醋肉”“炸鸡翅”的“亚硝酸盐”检出值分别为180mg/kg、130mg/kg、330mg/kg,均被判定为“不合格”。

  根据原卫生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贮存、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10号),亚硝酸盐为明确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贮存、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对此,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实施产品控制,要求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不合格食品,扣押可疑原材料,责令该店召回不合格批次产品。并主动约谈该店负责人,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求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同时,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显示该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名为“桃美素”的食品添加剂含有亚硝酸盐成分。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该经营者涉嫌构成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犯罪。市市场监管局根据行刑衔接工作机制,经与公安部门协调同意,将此案件移送给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

  厦门市2019年度食品安全考核获评A级

  近日,厦门市在福建省食安委2019年度食品安全考核评议中获得A级,受到通报表扬。

  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加强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治理,全市未发生等级以上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线。

  一是“党政同责”机制进一步构建。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第一时间制定出台食品安全责任清单,严格督查考核,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组织领导。

  二是专项整治持续深化。针对群众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及十大攻坚行动,全年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05件,罚没金额2968万元。

  三是智慧监管不断完善。“一品一码”追溯系统应用不断扩大,预包装食品追溯数据量居全省首位。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超过80%,优先实现学校、医院、养老院食堂基本覆盖。

  四是监管能力稳步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抽检量达到7份每千人,抽检合格率为98.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信息公开率达100%。应急处置、风险预警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社会共治成效显著。创新社会共治新模式,“月月十五查餐厅”、“食安厦门”微信号、农村集体聚餐治理等,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媒体举办的多个食安社会治理评选中获奖。

  六是大力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结合全省治理“餐桌污染”工作等重点部署,实施十四大重点工程,推进52项具体工作,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到2022年,把厦门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的城市之一。(文/图厦门日报记者陈泥通讯员韩嵩松)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