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通道建设者:爱拼敢赢攻坚克难 助推经济特区“城长”

2020年10月15日15:10  来源:厦门网
 
原标题:跨海通道建设者:爱拼敢赢攻坚克难 助推经济特区“城长”

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厦门在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先行先试,勇立潮头,高素质与高颜值齐头并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内外兼修。在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的接续奋斗下,这座曾经的海防边陲岛城,已经蜕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今日起推出“印记·奋进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奋斗故事”系列报道,展示特区建立40年历程中的重大成就,讲述新一代特区建设者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与大时代同行,与特区共成长的生动事迹。

跨海通道横卧碧波,为厦门跨岛发展铺设通途。(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拓展至全岛、全市,在厦门经济特区“城长”过程中,跨海通道是“先行官”,车道数从最初的2车道,变为“四桥一隧”+海堤共计32个车道,助力特区经济发展。

如今,跨海通道“扩容提速”的脚步仍未停歇。厦门大桥“四改六”、厦门第二东、西通道这三项工程,将在2022年前后,使厦门的跨海车道数量跃升至48个。

将发展的视角放眼全市,厦门市计划到2022年底,共计推动181个交通提升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约2150亿元。

上百个项目、上千亿投资,犹如大河出川,将跨岛发展的动能再提升、再放大,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效益。无论是第一代通道建设者,还是正在勇挑重担的骨干力量,均对身处这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振奋不已。

厦门大桥建设者:摸着石头过河见证特区腾飞

1988年初,高崎海边厦门大桥中交三航局建设工地。此时厦门大桥已进入桩基施工,需要一台水平仪架在海堤底下的水管上,20岁出头、刚从天津大学毕业的女青年孙秀杰负责记录。为了赶潮水,担心上厕所影响工作的孙秀杰不敢吃不敢喝,在一米见方的沙包平台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看着大海滩涂和荒山野岭,她偶尔会流眼泪:“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来到这么苦的地方工作。”

1991年12月19日,中国首座跨海大桥厦门大桥通车,孙秀杰乘着插满红旗的卡车通过大桥,成就感和自豪感让她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这也为她在厦三十多年奋斗人生定下主旋律。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特区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拓展至全岛、全市,跨海通道是“先行官”,车道数从最初的2车道,一路描绘出上扬曲线,达到“四桥一隧”+海堤共计32个车道,助力特区经济发展。

如今,跨海通道“扩容提速”的脚步仍未停歇。同样为厦门大桥建设者的中交一公局干部刘满海,前不久加入厦门大桥“四改六”改造升级顾问团队,这位自大桥通车后就居于鹭岛的北方汉子感慨,自己是建设者,更是特区腾飞的参与者、见证者。“每一条通道建设,都有‘摸着石头过河’‘啃硬骨头’式的攻坚克难,凝练出的,是爱拼敢赢的特区基因,是特区成就的缩影。”他说。

第二西通道建设者:啃着硬骨头新攻坚加快推进

时下,厦门第二西通道正在加快推进。这条通道,又被称作海沧隧道,它的建设,与20多年前“第一西通道”海沧大桥初建时缘由相同:打破瓶颈。只不过,20多年前的破题,是将四五个小时的绕行化作20分钟的跨越,如今,是分担早已饱和的跨岛车流重负。

不见天日、昏暗湿热,充满噪音与柴油味的空间……一场新的攻坚,在岛内兴湖路地下悄然进行。厦门路桥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学斌,是隧道施工的行家里手,十年前,他是攻克全国首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海底风化深槽”世界性难题的骨干成员。“第二西通道也有风化深槽,但已不是难题,海底段已经贯通,隧道开挖总进度达到96%。我们集中力量要攻克的,是在岸上,这最后的4%。”他说。

第二西通道,并不像翔安隧道那样只有两端出口,它在岛内一侧,仍然以隧道的方式穿行,以多个隧道口连接数条市政道路,最大限度分解车流。然而,在成熟城区建设这样的隧道,管线迁改犹如一场分离神经、血管的微创手术;暗挖隧道的同时还要保障周边建筑物安全,有如悬空建楼阁,不容些许大意。因此,这4%,被多方专家评价为“全国最难”。

“换算成长度,左右线隧道合计还剩下300余米,一点点抠下来,争取明年春节贯通。”王学斌说,最新的方案已经敲定:地表注浆加固、隔离保护建筑物后,再使用控震爆破开挖,震感不及一辆大卡车经过。

第二东通道建设者:预制庞然大物 海上“串糖葫芦”

从第二西通道建设现场一路向东,直至厦门岛东部海域,另一场攻坚如火如荼。蔚蓝的波涛上,吊臂耸立,十余米见方的钢板桩围出无水工作区域,施工人员脚踩海床,加紧第二东通道大桥桩基施工。

柴海峰,2006年12月来到厦门,彼时他任中交二航局集美大桥项目技术主管。如今,他的身影出现在厦门第二东通道建设现场,身份已经变成了项目经理。“当年,集美大桥18个月建成,创造了一个建设速度纪录,更打造出一支骨干队伍。”他说。

集美大桥建设速度纪录的背后,是创新驱动。柴海峰回忆,当时,建设者使用了国际最先进的“短线匹配法箱梁预制悬拼”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先在陆地上预制一段段箱梁,再运输到海上,使用“串糖葫芦”的方式,把箱梁拼在一起,形成大桥桥身。

这种装配化施工,如今再次出现在第二东通道建设现场,而且,这一次,不仅是大桥箱梁,大桥的桥墩、承台也采用了先预制再拼装的方式。

在翔安侧中交一航局预制厂中,迎着初秋略有寒意的海风,工人们站在6层楼高的预制模组顶部,将混凝土注入其中,几周后,一个桥墩的预制构件就会成型。项目总工程师王海波说,跨海大桥的35座桥墩、承台、被分为83个预制构件,均是庞然大物,单件最重达2620吨;预制完成后,它们将通过驳船运输到海上拼装,拼成的桥墩,最高的可达15层楼。(记者 徐景明)

(责编:林东晓、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