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两化”看厦门】筑起“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厦门力量

殷磊 李晓平 林盈

2020年10月16日16:22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寒露节气,正值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

山势巍峨、群峰突起的太子山下,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狼土泉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里,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随着天气转冷,今年的赤松茸出菇已接近尾声,但今年才开始尝试种植赤松茸的当地农户已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通过厦门市与临夏州的产业扶贫东西部协作,和政县今年首次引入赤松茸产业,进行大田种植。种惯了小麦、油菜、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当地农户的收入从过去每亩五六百元,一下子跃升至每亩3万多元。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厦门,作为五大经济特区之一,在改革开放壮阔历程中烙刻下鲜明的“中国之治”印记,也在摆脱贫困这个艰巨而宏观的世界性课题中提交了一份亮眼的样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厦门力量。

深刻学习领会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走向富裕路的经验和做法,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四个字“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动员体系,不断加大帮扶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的甘肃临夏州,天山山麓的新疆吉木萨尔县,青藏高原茶马古道旁的西藏左贡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宁夏固原市……厦门与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共同谱写了勠力同心、共同追梦的时代壮歌,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面貌,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力量。

责任和使命激发了一个个梦想,奋斗与超越催生了一个个奇迹。

从2017年起,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年度考核中,厦门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并排名前列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全链条”的扶贫思路

——发挥政府“有形大手”、市场“无形利手”和社会“多元能手”等各自作用和叠加效应,强化“造血”功能。

仲秋的清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先锋乡阴云密布、寒意如浸。但这里5000多亩的高原蔬菜种植基地内却是一片火热的丰收景象。基地迎来今年最后一茬收获:西蓝花、甘蓝、土豆、芥蓝等当季品种长势喜人。

先锋乡徐马村六社村民唐尕兰和百余名工友们正在地里忙碌,他们把成熟的蔬菜采摘下来,送到基地的生产加工扶贫车间清理、装箱。

忙活一上午,已年过五旬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唐尕兰可以挣到80元到90元,中午还可以在基地食堂吃一顿免费的午餐。

这些蔬菜要在车间的低温仓库里住上一天,第二天早上搭乘冷链物流车赶赴厦门。34个小时后,跑完2500多公里的路程,这些高原蔬菜就能抵达厦门。

冷链运输的蔬菜到厦门时还新鲜得像刚采摘下来一样,菜叶嫩得可以掐出水。它们早已被厦门的酒店、企业食堂、生鲜加工企业预订一空,很快就会被做成美味的菜肴端上餐桌。

位于临夏县先锋乡的这个高原蔬菜基地是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厦门绿百合食品有限公司今年投资建设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它通过种植甘蓝、西蓝花、红叶莴笋、西芹等十多个优质高原蔬菜品种,带动了当地4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实现年增收约3万元。

这样的农业扶贫项目,在临夏州并非只有一家——和政县赤松茸生产加工扶贫车间、东乡县和康乐县的香菇扶贫车间、夏商集团在临夏建立的4000亩“飞地菜园”……这些都是厦门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力量参与”,整合了生产链、供应链和渠道链的全链条的产业项目,数以百计的项目,实实在在带动了当地农民稳定增收。

“当下脱得贫、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

不仅是甘肃临夏,在厦门对口支援的地区,这样的产业项目还有很多。

今年6月,厦门援藏工作队引进的西藏成功红集团天基酒庄正式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灌装生产,同时,该公司收购中林卡万亩葡萄基地,这意味着左贡县葡萄产业全产业链全面完成。左贡县3个乡镇今年又扩大种植面积946亩,今年受益群众将达1000多户,为左贡县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厦门援宁工作队今年利用闽宁协作资金建设“矮砧苹果”示范种植基地,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建成后每年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50个、临时就业岗位500个,园区年收入可达3600万元以上。

有些历史性时刻,需要把时间的镜头拉得更长,才能看清波澜起伏。

王向辉2010年任厦门市对口支援处处长。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带队赴临夏考察时看到的情景。“那里山高沟深,无论是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比较恶劣。”最初的印象让王向辉和队员心中发凉,但一番深入调研后,他们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当地虽然自然条件恶劣、工业基础薄弱,但特色农产品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根据调研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厦门市委市政府初步确定了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帮助临夏走出困局的路子。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不仅输资金、上项目、给技术、送人才,更注重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厦门在对口帮扶和扶贫协作中形成的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产业扶贫厦门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秉持了“全链条式”的扶贫思路。

除了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厦门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积极开展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创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拓宽“特色产业”销售渠道、加强贫困户产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充分调动贫困户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流程、全链条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从各方面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

政府“有形大手”、市场“无形利手”和社会“多元能手”等各自作用和叠加效应的“全链条”,一头甜了贫困地区,另一头甜了广阔市场。

多要素的扶贫体系

——把脱贫攻坚内嵌到各级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精准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贫困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集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为一体的复合现象。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迪弗洛、克雷默三位经济学家认为,贫穷的表面原因是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原因是社会机会、资源的不平等。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和一个要素不能有效解决相对贫困。

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注重从宏观和整体性视角进行科学领导,同时强调精细化管理、动态化监测,“因地、因户、因人”施策,确保扶持对象更精准,项目安排更精准、资金使用更精准、措施到户更精准,走出一条精确制导、精准施策的扶贫路子。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进行研究部署。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市领导都会带队前往对口支援地区开展扶贫协作。同时,该市还通过科学部署,把脱贫攻坚任务分解并内嵌到各级、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层层压实责任,实现有针对性的多要素保障,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扶贫协作工作扎实有效。

以对口援助临夏为例,目前,厦门6个行政区、火炬高新区与临夏州8个县市,厦门38个镇(街)与临夏州的52个乡(镇)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厦门还发动128个村(社区)结对帮扶临夏162个贫困村,236家企业结对帮扶270个贫困村,67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112个贫困村;厦门的57家医院与临夏州的112家医院,厦门93所学校与临夏州的131所学校也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厦门和临夏由此形成了“两地四级联动”全面对接、无缝衔接的携手奔小康格局。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西藏昌都左贡县藏在横断山脉深处,地广人稀,道路崎岖,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曾经困扰着当地老百姓。去年以来,在厦门的专业对口支援下,左贡县人民医院不仅完善了医疗设备,而且增加了儿科、高原医学科、康复科等科室,招聘到20名医务人员,可以开展常见的内科、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实现了“中病不出县”的目标。

“正常肉牛大约12-14个月繁殖一胎,我在泾源调研发现,这里的肉牛大约20-24个月繁殖一胎,有些甚至要间隔3年才再次生产。我们最近正在做的肉牛繁殖率课题,旨在探索提升当地肉牛的繁殖率。”近日,海沧区支援宁夏干部游瑞聪在泾源县的肉牛繁殖课题顺利进行,通过现场观摩教学、培训等方式,与当地农户共同寻找提升繁殖率的有效方案……

找准“贫根”,综合施策,对症下药。

通过对社会扶贫资源的整合和布局,厦门建立起有效的扶贫协作分工机制,严格界定主体责任,明确不同部门的角色,推动跨部门合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真正形成了社会扶贫合力。

内生性的扶贫靶向

——创新机制,激发和挖掘贫困群众自身的力量,使他们产生持续的自我减贫的动力和创造力。

“锅下无火水永凉,人无精神死人相”。这是临夏州的一句民谚。

扶贫先扶志。扶贫,最怕把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没了”。

相比直接的、明显的物质、资金补贴,厦门更注重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和调动扶贫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35岁的马阿米乃是临夏州临夏市枹罕头洼村人,她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她和同村的9名建档立卡户一道成为科百佳扶贫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扶贫车间的职工。马阿米乃在车间从事鞋服箱包加工作业,收入稳定。最让她开心的是车间每周末都会开办免费的“周末学堂”。“周末学堂”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都是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包括学说普通话、技能培训、卫生保健常识、育儿知识、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马阿米乃一堂课都不落下,用她的话说就是“做工、学习,双头赚!”

去年以来,厦门援助临夏州工作队调查发现,厦门在临夏州援建的216个扶贫车间里,不少女工,特别是少数民族女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的是半文盲,许多人不会说普通话。于是,厦门援助临夏州工作队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到扶贫车间“周末学堂”当老师,不仅教知识,更帮助女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如今,已有27个扶贫车间开设“周末学堂”,近3000名工人成为学员。

数千名贫困人口特别是当地没有文化、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少数民族妇女通过就地就近就业和参加“周末学堂”,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第一次能够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从家庭主妇变为企业车间女工,获得了经济收入,赢得了平等的尊严和地位。

内生性的扶贫靶向,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长久、澎湃的动力。这不只是角色变化,更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时间的刻度,标注历史坐标,昭示前进方向。

打赢脱贫攻坚战曙光在前,厦门正深入学习贯彻上级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心用情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特区新篇章。 

(责编:林东晓、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