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普查员风采:高楼工地田间地头都有他们的身影

2020年12月24日14:34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朝浴晨雾,夜沐月色。

他们身披蓝马夹、胸戴工作证、手持一部手机、肩挎一个包,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小区住宅的楼栋之间,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厝边小巷之中。

他们有时需要“见缝插针”到处“堵人”,有时为等待早出晚归的“打工人”错过饭点……

他们正是奋战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一线的普查员们。

不畏地势艰险 只为画好一张图

胡佳琪,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普查指导员。

建筑物标绘图是人口普查入户摸底最重要的依据,要求普查员实地勘察,以画地图、数建筑、查人头的方式初步掌握普查小区的人口状况。

“在我负责的普查区域内,只要有一户人在,我都要想尽办法找到他。”胡佳琪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龙门巷,位于在东孚街道和新垵街道交界处,因地势复杂、位置偏远,给建筑物标绘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但胡佳琪却迎难而上,连续上山一周,只为确认每个细节、画好一张图。

“有时我们需要穿过一片沙场,一路走完,全身上下全是灰;有时我们又要穿过施工现场,无法开车进去,会选择骑共享单车或步行前往。因位置偏远,常常要走到哪,问路问到哪,图也就画到哪。”

户外条件艰苦,胡佳琪便铺上图纸,以地作桌,一手拿着笔,一手撑着地面,固定好图纸,蹲下画起来。

她还分享了一次“历险”:那天上午,胡佳琪早早出门上山,因地势条件艰苦,只能选择步行。临近傍晚时,她远远望见一座门窗破旧的房子。抱着“不漏掉一户人”的想法,她加快脚步走近房屋。她发现房门未关,屋内堆满废弃物,很像无人居住的样子;可另一间屋内挂着几件衣服,风一吹,门吱呀吱呀地响着,衣服随风飘扬起来,顿时令人毛骨悚然。胡佳琪心里害怕却不忘职责所在,坚持走到最后一间房,确认无人才能离开。果然,她在二楼找到了屋主。

普查登记阶段,胡佳琪每天依然很忙碌,除了做好分内的工作外,她还因业务能力强,成为街道普查员们的“顾问”。摸底入户、短表登记、后台数据审核把关、社区交叉验收等内容,一个疑问,胡佳琪尽量做到及时回复处理,因坚持信息回复不过夜,她经常要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

无私忘我、认真敬业的她,成了同事们眼中的榜样。

“超人妈妈”步履不歇 用心耕耘那块“田”

周元春,厦门市鹭江街道营平社区普查员周元春。她是一位“二娃妈妈”,大宝刚上一年级,小宝仅11个月,她还是一名军嫂,丈夫常年在部队。

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社区领导曾关切地询问周元春是否需要支援。但她毅然拒绝,作为一名工作四年的社区网格员,基本没有谁能比她更熟悉普查小区的人口状况。为了不影响人口普查工作,她坚定在孩子9个月的时候断奶,并请邻居帮忙照看。

普查入户工作开始后,她早早地把大宝送到学校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入户普查登记;临近中午,她回家安顿好小宝后,便又匆匆赶往普查小区,只为利用吃饭时间,见到住户登记信息。由于她负责的普查小区地处老城区,流动人口多,上班时间敲门一般无人在家,周元春只能先“扫”一遍楼,再留下《到访不遇通知单》,与住户另外约定上门时间,每天的微信运动记录1万多步。

有天中午,她从中午1点忙到3点半,从1楼到5楼,她敲了近百家的房门,回到家腰已痛得站不起来。“同事都说我是‘死脑筋’,一定要见到人,核对好信息,签字无误后,我心里的大石才能落地。”周元春说。

迎难而上“90后” 遇上外籍人员有妙招

“90后”黄靖玉,厦门市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普查员。

当人口普查遇上外籍人员,语言沟通成了难点,来自开元街道阳台山社区普查员黄靖玉,善于利用妙招让困难迎刃而解。

在入户摸底阶段,黄靖玉了解到自己的普查小区内有外籍住户,便提前上门尝试沟通。然而,在早、中、晚多次敲门都没遇上住户后,他并不气馁,马上找到该小区的物业管理处,向负责人说明来意后,得到了其中一位住户的联系方式。

可电话接通后,黄靖玉又犯愁了,对方一句中文都不会说,自己的英语水平也有限,聊了半天,只简单问出住户的姓名和居住人数。

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到通过手机号码与对方添加了微信。没想到,这一招很管用,他真就与这位外籍友人添加上了好友,并顺利与外籍住户预约好了入户上门时间。

尽管自己英语水平并不算差,但因人口普查工作涉及不少专业术语,黄靖玉担心翻译不准确会造成误解,便想到在入户登记时,借助翻译软件,与外籍友人进行沟通。

不巧的是,到了预约时间,外籍住户因临时有事,延迟到晚上11点才回到家。

而黄靖玉坚持从8点等到住户到家,通过妙招,成功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记,信息上报核对无误,他还获得了外籍友人的点赞。

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普查员们加班加点、步履不停、敲开万户门,为“大国点名”贡献力量,也成为大街小巷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图文由福建省统计局提供)

(责编:吴舟、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