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闽北货”变“抢手货” 南平用新招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陈涛

2020年12月28日15:2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这里是福建的山区、老区、苏区,曾经有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高质量精准脱贫之路。这个地方就是——福建省南平市。

12月28日,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南平专场在福州举行。发布会邀请到南平市委书记袁毅、顺昌县委书记邱建彬、光泽县鸾凤乡党委书记白子平、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党总支部书记徐芳忠,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

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 摄

创新突破,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讲述人:袁毅 南平市委书记

“立足南平丰富的生态资源,发挥‘绿’的优势,做出‘创’的特色,下‘绣花功’,施‘精准策’,用‘创新’擦亮脱贫攻坚底色、提高全面小康成色,走出一条具有南平特色的高质量精准脱贫之路。”发布会上,南平市委书记袁毅用四个小故事介绍了南平创新推进脱贫攻坚的历程。

一、品牌赋能促脱贫

南平打响“武夷山水”品牌,探索推广了“品牌(公司)+集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武夷山水”入围企业与贫困村(户)之间建立溢价增值分享机制,将顺昌神农菇业、浦城旭禾米业等34家具有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的企业纳入消费扶贫目录,推动带贫企业和贫困户农特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增产变增收。

在“武夷山水”品牌带动下,“闽北货”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比如,政和白茶春茶和夏茶茶青价格分别增长了85%和50%,直接受益的农户28万户,其中贫困户1.05万户,户均增收1.35万元、同比增长50%。浦城大米、建阳桔柚、顺昌芦柑、建瓯竹笋等农特产品价格分别增长了150%、80%、66%和36%。

“建瓯市房道镇西际村的贫困户竹农说‘打品牌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家乡的竹山真的变成金山了。’”袁毅说。

二、民企带村促脱贫

南平探索开展“民企带村“活动,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村集体增财、村民增收,形成了“公司+村办企业”民企带村“1+1”模式,有力助推富民强村和乡村振兴。

如圣农集团为中坊村、十里铺村、上屯村分别定制1个以上产业帮扶项目,3个村在带动帮扶下均实现村集体自有收入突破100万元,其中省级贫困村中坊村的鸡肠子加工项目带动村民就业90人、人均增收近5万元。

三、科技助力促脱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平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主力军”作用,整合省、市、县三级农技、畜牧、林业等科技特派员队伍,实现346个贫困村派驻全覆盖,90%以上的村设立了科特派服务点,并大力推行“四个一”工作机制(找好一条路子、抓好一个班子、建好一个机制、打好一个基础),着力加强科技特派员与下派村书记、挂钩扶贫单位和结对帮扶干部的有效衔接联动,为贫困户提供点对点的精准科技服务。

四、党建引领促脱贫

南平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创新推行“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在南平筛选1695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的机关党组织,与1635个村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以高位嫁接的理念压实扶贫责任、落实精准脱贫。

“目前,全市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34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60158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顺利完成了全面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袁毅说。

全面小康实现以后,南平市将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答记者问环节,袁毅对此作了阐述,主要是着力“四个持之以恒”。

一、持之以恒“强帮扶”

坚决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总结提升“机关联乡村”“百企帮百村”“民企带村”等机制,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和兜底等保障体系。针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二、持之以恒“强支撑”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五个一百”工程,打造圣农千亿产业集群和武夷岩茶、笋竹、粮食、食用菌等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结合深化科特派制度创新,实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聚发展。

三、持之以恒“强示范”

围绕“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美景、一带一主题”,在现有2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基础上,明年起全市每个乡镇重点串点连线打造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围绕实现“全域无垃圾”,把“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大讨论延伸到乡村、延伸到农户。

四、持之以恒“强堡垒”

以明年村级基层组织换届为契机,进一步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南平全市1635个村、214个城市社区进行换届选情调研体检,着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特别是“带头人”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创新机制,实现“一对一”碳汇精准扶贫

讲述人:邱建彬 顺昌县委书记

顺昌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杉木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14张国家级名片。”顺昌县委书记邱建彬介绍,在2018年底,顺昌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贫困村全面出列,现有1404户4218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20年贫困户人均收入15460元。

邱建彬说,顺昌县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抓脱贫,促振兴。

一、党建驱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1、全“面”统筹

成立共享发展扶贫合作社,下设党委,把党委建在扶贫专项工作上,统一领导全县共享发展扶贫党组织,充分发挥发挥党建引领的“主心骨”作用。

2、支“线”延伸

探索建立跨村、跨组、跨行业联合党支部,把支部建在行业上,全县成立柑橘、食用菌等50个行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头堡”作用。

3、多“点”辐射

开展“机关联乡村”活动,全县30个党组织结对帮扶28个重点贫困村,1050名党员干部挂钩联系贫困户,实现“一对一”结对、“点对点”帮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力军”作用。

二、产业带动,推动利益联结共享

顺昌县紧抓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采取“五共”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1、产业共促

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帮扶模式,对全县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分类帮扶,发动全县103家企业(合作社)与1045户有产业经营意向的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促进贫困户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2、生态共享

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全县809户贫困户的林木资源纳入“森林生态银行”统一经营开发,让贫困户获得固定收益。创新“一元碳汇”扶贫机制,为90户贫困户增加30多万元收入。

3、土地共营

本着自愿互助的原则,由当地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贫困户土地,通过土地收租、股份分红、劳务收入等模式,每年带动全县259户贫困户增收52万元,实现从“共营”到“共赢”。

4、市场共拓

充分发挥南平“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帮助顺昌全县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贫困户对接福建省内外60多家生鲜超市以及网上销售平台,每年销售贫困户农产品400多万元。

5、保险共助

顺昌县从2016年开始累计投入959万元,为全县贫困户统一办理医疗健康综合保险,累计理赔912.11万元,报销率达95.1%以上。同时,为487户贫困户办理产业综合类减灾防贫险,累计理赔22户16.74万元。

三、机制推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1、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建设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对贫困户、贫困村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引水安全”巩固情况进行分类整合,实行数字化管理,做到及时动态分析、及时监测预警、及时帮扶解困。

2、建立政策扶持激励机制

通过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不忘初心、担当作为。通过扶志扶智、政策激励等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现贫困户从思想脱贫到行动脱贫、从帮扶脱贫到自主脱贫。

3、建立联合督查工作机制

重点围绕挂钩帮扶单位“干没干”“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开展联合督查,确保督查成果共享共用;依托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强化对扶贫资金“流向、流量、流速”的电子监察和预警,确保扶贫资金“阳光”运行;组建监督联络员队伍,在职能部门、专责监督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四个不摘”落实到位。

“顺昌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我们目前拥有林地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34%。”在答记者问环节,邱建彬介绍了当地利用生态优势创新的“一元碳汇”扶贫机制。

顺昌县依托专业技术团队精准测算出杉木、马尾松、阔叶树、毛竹等每年每亩产生的碳汇量。在此基础上,将贫困村、贫困户的林地纳入县国有林场碳汇项目统一实施,开发微信小程序,通过微信扫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销售贫困村或贫困户的碳汇产品,不仅增强了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还实现了“一对一”碳汇精准扶贫,属全国首创。

“1+1”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助农增收

讲述人:白子平 光泽县鸾凤乡党委书记

白子平说,光泽县鸾凤乡于2018年5月与圣农集团签订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村财增收、村民增收,形成“公司+村办企业”的民企带村“1+1”模式,有力助推贫困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增收。

“1+1”模式如何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发布会现场,白子平分四个方面做了介绍。

一、产业强村

乡党委、政府主动与企业对接,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带队调研,策划帮扶项目,采取“公司+村办企业+农户”模式,将产业有机嵌入乡村。在中坊村设立扶贫车间即鸡肠子加工项目。帮扶十里铺村成立物流运输公司,由黄溪、油溪、高源、双门及大羊村共同组建股份制运输公司,并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让村集体企业承接业务、指定高管长效帮扶等方式,巩固提升帮扶成效。

二、资金兴村

圣农集团投资1300万元新建一个车间,购置新设备,由中坊村承包圣农集团宰杀一、二、三、四厂鸡肠子加工项目;2018年至2019年,傅光明多次出资,支持十里铺村成立首家村办企业 —— 日月兴物流有限公司、支持油溪等6个村成立圣兴物流有限公司。

三、就业带村

中坊村鸡肠子加工项目生产,安排帮扶本村和附近村近90多名村民就业,中坊村招收本村员工70余人、其他村2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每个村民每月可在加工厂获得4000-7000元工资收入。两个物流公司雇请45名驾驶员,每个驾驶员每月工资8000-10000元。在帮扶企业就业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至少可达5万元。

四、合力扶村

傅光明牵头抓民企帮村工作,指派专门团队和有经验的专家对帮扶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鸾凤乡党委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抓,乡长协助抓,并确定一名副乡长具体负责推进,由乡村振兴办联系对接;要求被帮扶村将帮扶项目确定为支部书记、村主任一把手工程。

同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帮扶企业的监督管理。乡党委政府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联手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鸾凤乡在圣农集团的支持下,全面抓好各项脱贫攻坚措施的落实,全乡3个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326户790个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白子平表示,鸾凤乡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借助圣农集团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的有利发展机遇,把全乡15个村全部融入圣农集团帮带,实现所有村村财达50万元以上,100万元村财村5个以上,并带动村民和贫困户稳定增收。

“三大创新”,多元发展,脱贫奔小康

讲述人:徐芳忠 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党总支部书记

“这些年,我们村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立足特有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南平市委提出的‘三大创新’,全力打造多元发展、三产融合的浦城后花园‘谷满山桥’,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高分‘成绩单’。”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党总支部书记徐芳忠在介绍当地脱贫攻坚经验时表示。

山桥村全村620户2770人,其中贫困户40户81人。在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3500元提高到了198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46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4500元,在2018年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9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45万元。

发布会上,徐芳忠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山桥村脱贫攻坚的历程。

一、用好“三大创新”,助力脱贫攻坚

重点打造“十里莲塘”田园综合体,一方面,以“生态银行”理念,成规模的整合了村里的田地,连续两年村集体和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达到增收230万元;另一方面,以“武夷山水”品牌理念,引进晓禾农业、旭禾米业几个龙头企业,建立优质稻示范基地3600亩,大米批发价从每公斤4元提高到8元,一些高端产品批发价达到20元。

此外,以“水美经济”理念,沿着马莲河连片种植大型花海,打造果蔬采摘体验园、大型水稻生态种植观光主题公园、十里莲塘特色小吃街,发展“夜间经济”,开展农耕体验活动,大大发展了城郊游,几年来吸引游客达到20万人。

二、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脱贫奔小康

山桥村依靠村里创办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做“活”村里的红糖、大米、水果等农产品,比如:依托浦城大米、山桥红糖等农产品吸引旭禾米业、仙芝科技、浦芝韵灵芝等8家龙头企业加盟入驻,平均每亩增加收益约1800元,帮助农户增收90余万元,成立莲塘甜蜜蜜甘蔗种植等7家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合作,探索股份合作、共享分红发展模式,促进村财增收的同时,解决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今年各经营主体共吸纳36户贫困户务工就业,全年实现增收约14万元。

三、突出“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山桥村把全村85名党员分成“谷满山桥”种植、晓禾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田园3个产业党支部和7个党小组,做到“一产业一支部,一链点一小组”,通过给每一名党支部的党员“设岗定责”,由党员带头创办致富项目、入户宣传政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仅花一年时间就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等10个项目。

目前,山桥村党总支部共支持16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20多个,带动300名本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有36户贫困户通过这种模式受益,年户均增收3878元。

“接下来,我还会带着乡亲们打造出高质量的田园综合体,搞大棚种植,发展城郊游、办好农家乐、民宿,等等,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徐芳忠坚定地说。 

(责编:林东晓、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