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周宁首章杖头木偶戏:匠心续古往今来

2021年01月19日08:43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首章杖头木偶戏:匠心续古往今来

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驻足观赏的人们不断为首章杖头木偶戏精湛的技艺发出惊叹。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魏孙亮 摄

每逢节假日,杖头木偶戏在周宁县玛坑乡首章村的祠堂内表演,一时间,堂鼓声起,唱声悠扬,人头攒动。2021年伊始,首章村杖头木偶剧团的成员们就聚在一起排练新剧目。“最近我们新增了传统节目《八仙》以及闽剧《阴阳判》,争取春节献给大家。”首章杖头木偶戏传承人郑松锦说。

濒临失传

戏台上,精致的木偶一舞如飞、自如进退;戏幕后,艺人们手中专注牵引,口中倾情吟唱,赋予木偶生命,将戏曲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介绍说,首章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期流传南方,因戏偶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因地域文化不同,各地杖头木偶各有特色。首章村杖头木偶是周宁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中型外操纵杖头木偶。木偶高80厘米左右,内部虚空,颈部下方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

首章杖头木偶剧团正式成立于1977年11月,主要在宁德和福州地区演出,演出剧目有《扬江奇》《包公下陈州》《唐僧出世》《大闹蛇盘山》等,其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百姓的文化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失,首章杖头木偶戏日渐式微,首章杖头木偶剧团解散,木偶表演濒临失传。

重焕生机

“我们的木偶戏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大家如果不去了解学习,不去传承,以后很可能就不存在了。”首章杖头木偶戏传承人郑松锦说。

首章杖头木偶戏是融音乐、戏剧、歌舞、表演、绘画、雕刻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极具传承价值。

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周宁县相关部门对首章杖头木偶戏进行了挖掘与整理。近年来,周宁县委宣传部、文旅局、文联以及玛坑乡党委政府、首章村委会给予10余万元经费支持,首章村杖头木偶剧团重新组团。

“我在童年时代就常看本村木偶剧演出。得知剧团重组的消息时,大家都很兴奋,积极了解并收集有关杖头木偶的资料。我也多次前往泉州、莆田、福州、宁德等地寻找杖头木偶资料。”郑松锦说。

七十多岁的郑仙然重操旧业,和村民一起再次组建了首章杖头木偶剧团,剧团中就有他的侄女郑丽娇。政府部门抢救式挖掘,两代人匠心传承,让首章杖头木偶戏老树发新枝,重焕生机。

传承无忧

衢宁铁路开通时,首章杖头木偶戏受邀在第一趟列车上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去年10月,首章杖头木偶戏还在第十届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节上亮相,引来众人争相观看。

这两次露脸,让郑丽娇等人兴奋不已。她说,虽然在台上表演的是木偶,但幕后每一位牵引木偶的艺人无不是全神入戏,剧情每进行到煽情处,她都会被曲折婉转的故事感动得落泪。

郑丽娇从小就对戏剧情有独钟,童年时每有闽剧剧团来乡间演出,她都会搬上一张小板凳,在戏台前看上一天。重新组建的剧团里,除了郑仙然一辈的老艺人,其他15名团员均是半路出家,毫无经验,大家都是跟着前辈们一招一式地学,学完各自在家里练。郑丽娇也是一样,入门后她独自摸索,没有配乐就用平板电脑录音播放,没人唱词就自己边演边唱,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成了团里的台柱。

“如今,我实现了戏台梦,现在县里又这么重视,给我们搭建各种平台,我们一定会好好传承下去。”郑丽娇说。

由于操作简单,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首章杖头木偶戏如今受到了周宁县中小学生的欢迎,周宁很多学校都计划开设首章杖头木偶戏兴趣班。“我们学校一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我们聘请首章杖头木偶戏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开设相关课程的社团活动,让学生舒展身心,近距离感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玛坑乡中心小学校长兰芳明说。(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魏孙亮 文/图)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