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合力推动专业课、思政课同频共振

2021年03月24日15:4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福建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师委宣〔2019〕11号)精神,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强化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维目标,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队伍“主力军”,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创新融入机制,课程思政要素具象化

推动课程思政要素进专业。学校各专业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深入挖掘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明确了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推动课程思政要素进大纲。学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设定的课程思政元素,参照《福建师范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将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分解并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增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在教学进度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推动课程思政要素进手册。学校进一步完善《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学手册》,增加《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用表》。全体任课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实际,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做法以及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效汇至表格,达到课程思政教学全覆盖。同时,将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纳入《教师听课记录表》,加强对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的考核评价。

丰富育人载体,课程思政支撑立体化

强化优秀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学校评选出优秀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选树了一批先进典型,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学校各专业积极探索创新,将课程思政融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经验和做法,为一流人才培养创造出良好环境和氛围。

选树优秀课程思政教师。学校设立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专项奖,开展课程思政“百名教师”评选活动,遴选出一批能够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育人实效显著、学生认可度高的优秀一线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丰富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学校还启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推荐和评选工作,建设集视频、课件、习题、案例、作品、实验实训(实践)项目于一体的优秀教学资源库,推动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利用,使之成为激励师生的思想库、加油站。

做好示范引领,课程思政资源高端化

构建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体系。学校持续培育出一批以一流专业课为主体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了一批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劳动精神、法律意识、国家安全意识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接“四新”建设需要,重点打造系列“四新”课程思政课程。充分利用福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资源等优势,挖掘校史校情,建设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校本品牌的系列课程思政课程或课程群。

编著出课程思政示范教材。建好课程思政教材,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校级“课程思政类”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促进传统教材的二次开发,形成系列通专结合、分布均衡、品质优良的优秀教材群。

打造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学校借助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评选活动,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各环节。鼓励教师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强化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研究常态化

聚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能力培养。学校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搭建起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聚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体系建设。学校建立起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支持高层次人才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在各类校级教改项目中单列课程思政专项,培育一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研究项目,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专业水平。

(责编:吴舟、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