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福州!比你想象的还要美!

2021年04月09日09:5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福州山川秀丽、景象万千,赢得多少诗人吟颂。自唐宋以来,便有众多著名的诗人学者,挥毫泼墨书写经典,留下了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来到福州的朋友,常会在朋友圈如此感慨:三坊七巷,从诗画中走出来的人文历史;西湖公园,诗人笔下说不尽道不完的美景;屏山公园,富有诗意的地方……

福州到底诗意在哪儿呢?

福州“三山”

福州历史悠久,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对三山的赞美也是“倾尽”笔墨,毫不吝啬。

陈轩|《冶城》

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这是吟咏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传诵甚广。汉高祖时期,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筑“冶城”为都城。文中的“古越都”指的是古代闽越国的都城,“蓬壶”指的是海上仙山,俗称“蓬莱”。

诗中所写“三山”和“楼台相望”,虽是其他诗作经常写到的,但当它与“有时细雨微烟罩”这一独特状态相结合时,审美的效果出来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令人神往。

龙昌期|《三山即事》

苍烟巷陌青榕髯,白露园林紫蔗甜。

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

诗的前半部道尽了福州特色,三山、青榕髯、紫蔗,指的是福州三山(乌山、于山和屏山)、老榕树以及一种表皮呈紫色的甘蔗。

后半部分“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则为古代福州商贸繁荣的样子拍了张快照,这幅图景在台江一带上演了千年。而在这其中的上下杭,现在更被誉为福州传统商贸博物馆。

从“巷陌”写到“园林”,从“百货随潮”写到“沽酒垂帘”,把福州的繁荣经济、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描绘得明明白白。

福州西湖

福州西湖公园,是福州一颗璀璨透亮的翡翠明珠。仙桥柳色、湖心春雨、荷亭唱晚,鼎鼎大名的八景掩映在满目苍翠中,古韵古香,令人心生向往。古时人们游西湖,由城西门过迎仙桥而至,仙桥卧碧波,景色迷人,留下了不少诗篇。

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用如今的网络热词来说,“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是这首词中最“出圈”的一句,这句化用苏轼咏杭州西湖的诗意,吟咏福州西湖之美,虽是化用,但别有新意。

烟雨朦胧时,西湖给人以幽雅适意的感觉;天朗气清时,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享受。作者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用这短短两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旅人游西湖,许是想说清幽雅致,许是想说心旷神怡,但直接道出又觉得平铺直叙,表达不了眼前风景,便以“诗意”概况,可诗意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

福州三坊七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国内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诗人们也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坊七巷的诗词。

陈衍|《畏庐寄诗题匹园新楼次韵》

敢云隐几日看山,只拟千忙博一闲。

联扁分书已坡谷,画图传本待荆关。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循例吾家悬榻在,何妨上冢过家还?

在陈衍之前,“三坊七巷”在清道光年间刘心香、林枫等人的诗文中已经出现。刘心香《无题》诗云:“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林枫在《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提到“……俗有三坊七巷之名”。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是陈衍最为人知的一句诗,该诗最早让“三坊七巷”名字响彻海内外,表达了陈衍对故乡深切热爱的同时,也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思考及无奈。

杨庆琛|《宫巷》

拍肩挹袂赋仙居,拱极楼前舁笋舆。

园绮衣冠图洛社,金银宫阙梦华胥。

但凭善俗成仁里,自爱吾庐读我书。

秋景数峰塘半亩,此中容得老樵渔。

三坊七巷中,人文鼎盛,走出过许多名人。其中的宫巷,不仅保有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故居,林则徐的同窗好友杨庆琛也曾住在宫巷。郁达夫曾经在1936年2月7日的《闽游日记》中有这样的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的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这首《宫巷》充分抒写了巷中的古迹景观,突出巷名取“官”的特征,从“仙居”到“图洛社”“梦华胥”等,加以释名,而且道出了“自爱吾庐读我书”的情趣,不仅表现了作者园林生活的怡然自得,也反映了小巷深处书香人家的生活。

福州的水

江流隽永,烟光成诗。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环绕三山的水网形成了福州古城内河纵横的格局。有福之州,福在山水。福州城内,三山对峙,一水长流,天造地设,气势非凡。水,赋予了这座古老的城市灵性与活力。

张绅|《杂忆福州》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

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

福州建城历史悠久,而内河的形成同样久远,与之相伴的人文情怀也因长期积淀而丰富深厚,因而特色鲜明。福州内河与大江海潮相通,用自然水域的调节功能,给福州带来了丰富的鱼米之利。

《杂忆福州》描绘了福州内河河网密布、潮涨潮落、岸绿水碧、鱼虾成群、舟楫往来的美妙风光,俨然一派“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河”的景象。

何振岱|《夜过万寿桥》

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

彩蠲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

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良。

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

街道两旁百姓居屋的拥挤,江上波涛的汹涌和商船的密集……诗里既有春潮泛涨,又有弦月映江,然而在吹笛扬波、榕阴幽情里,雾散梦醒,是千帆过尽后的沉寂。

最后两句“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是在寻觅城市的隐者。陆龟蒙是唐代诗人、学者,曾做过地方官的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著书吟唱。何振岱也曾做过幕僚,退居家乡后吟诗著述,诗中提到陆龟蒙,或许是诗人自比。

诗人陆游任职福州留下了作品《度浮桥至南台》,再现了南宋时福州城南闽江的波涛汹涌,以及江上浮桥的壮观。陆游所经过的通往南台的浮桥,就是福州万寿桥的前身。而何振岱的诗似乎在有意承接陆游的诗意。

万寿桥有幸,时隔近八百年,两位诗人从这里走过,写下美妙的诗篇,并且借着这过桥的吟咏,成为知音。

魏秀仁|《台江竹枝词六首》

高烧红烛唱珑玲,白马桥边驻足听。

曲罢短筵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

白马河曾是福州护城河,与瀛州河、陆庄河、新西河、东西河等河流交汇。起于福州西湖,沿途流过福州城区西部,在台江流入闽江。白马河最大特色莫过于桥多,每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白马河曾见证过的悠悠历史。

一首《台江竹枝词六首》歌唱台江风光,从目睹帆影、青山、斜日、潮信,到听闻残笛,舟行同在画中,白马河边夜景,极为别致令人神往。

夜晚的白马河,两岸灯光璀璨,夜色迷人,游船更加受欢迎。乘坐船中,看灯光在水中流动,微风徐来,绿意映入眼帘,再配上古筝幽幽动人的旋律,像是穿越到了如诗如画的国风意境,一秒梦回古代之夜。

福州的塔

走近福州的塔,可见一层层古韵、祝愿、匠心、信仰等。多年过去,这些古塔改变的可能是色彩,是工艺,但无法改变的,是它们不畏风雨的伫立。福州的塔,各有其历史,各有其风貌。我们无法穷尽其美,于是文人墨客便用诗句叙写记录下那些动容的故事。

谢泌|《福州即景》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在谢泌离任福州太守后,回忆了亲身经历过的福州的历史风貌,“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可见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据载,当年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

这七塔指的是白塔(报恩定光多宝塔)、乌塔(崇妙保圣坚牢塔)、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如今,诗人笔下的七塔只剩下乌塔和白塔,双塔对峙,耸立于城里三山的于山、乌山之麓,遏遥相对,构成榕城双塔之景,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谢泌诗中还记录了福州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中秋摆塔”。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恰逢中秋,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

福州温泉

汤涌三山,福泽榕乡。这“汤”指的就是温泉。福州是“中国温泉之都”,温泉的历史悠久而丰富,从晋朝开始便已全国闻名。古往今来,福州温泉文化一脉相传,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撰写歌颂温泉的诗词歌赋,从未间断,一直是国内最负盛名的温泉古都之一。

程师孟|《福州温泉》

曾看华清旧浴池,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不见莲花见荔枝。

福州温泉,相传在晋太康年间就已发现,宋代有“内汤”地名,明代城东温泉坊(今汤井巷)渐为大众所用,如今的福州,开发了多处温泉洗浴休闲场所。

宋代诗人程太守在福州享受温泉的时候,思绪徘徊至唐玄宗即位开元之治之时。曾经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当时唐玄宗远运新鲜荔枝,都只为讨得杨贵妃欢心。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里华清池从繁华奢靡到如日落天涯般萧条的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福州市文旅局)

(责编:陈蓝燕、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