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咀头村扶贫车间主任茹翠玲:当起车间翻译员 帮姐妹学好技术

2021年04月16日14:52  来源:厦门网
 
原标题:临夏州咀头村扶贫车间主任茹翠玲:当起车间翻译员 帮姐妹学好技术

  ●讲述时间:4月12日

  ●讲述地点:临夏州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汪集镇咀头村扶贫车间

  ●讲述人简况:茹翠玲,33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汪集镇咀头村人,初中毕业

  汪集镇咀头村扶贫车间位于山脊上。图为该扶贫车间窗外风貌。

  茹翠玲在采访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本组图/记者林森泉摄

  我是酒泉市人,18岁时,我老公到我家乡做生意,我和他相识相爱,嫁到了这个山大沟深的山顶小村。当时还不敢让我的父母知道,等我生下大女儿,才告诉我的父母。当时,相对于这里的女孩来说,我算是自由恋爱的“先进代表”。接下来,我都待在家里,生孩子和带孩子。我共生育有三个娃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女儿,老三是儿子,现在分别是14岁、10岁和8岁。都在读书,家里有三个书包。

  我的丈夫做点小买卖,盖了房子后,没剩下几个钱了。但相爱的日子很幸福。4年前,老公突然病了,是肝癌晚期,住院治疗,花光借来的钱,老公最后还是走了。家里背负一些债。从此,一家4人得到政府照顾,成为低保户,每人一个月350元生活费。孩子还小,离不开我,我无法出去打工。一亩马铃薯和两亩玉米,仅够糊口。钱不知何年还完,未来不知怎么办。

  前年3月,正当我的人生陷入无望时,厦门来的厦临公司,在距离我家步行半个小时的地方,建立扶贫车间,从事箱包和衣服生产。刚开始,公司经理郭永忠和其他人天天来。来回开车,要走一百多公里陡峭山路。这让我们都很感动。从来不会用电动缝纫机的我们,包括50多岁的人都被教会了。

  车间姐妹们只有我学历最高,初中毕业。我嫁到这里的头一年,就学会难学的东乡族语言。刚开始,我充当车间翻译,把技术员的普通话翻译成东乡族话,让工人领会技术要领。后来,公司把我培养成为车间主任。工资每月3000元,一年有36000元的工资收入。去年,我家如期脱贫了。

  去年底,我买了一部3000多元的电动车,上班就不用步行了。有时,我载娃娃去镇里,吃好吃的,娃娃们高兴。车间生产高峰时,我管理着50多名员工,现在20多名。安排生产、发料、收件、质检、工资造表等,都是我一个人扛着。这里的员工很勤奋。今天是封斋的第一天,还是许多人来做工。方圆十数里的几十座大山,也只有这个工厂。厦门是为了帮助我们脱贫和教我们技术,才跑到这里来办厂。这我们都知道。

  脱贫后,我们要跟沿海的熟练工比效率、拼功夫了,压力大。公司说,这就是走向市场。我们会争气的,一起让车间旺起来。

  去年,大女儿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不错,被临夏州三中录取了。我认为,州里城市学校的教育会比县里好,也让她到50多公里外的州里念书。培养成本会高一点,每星期至少要150元的生活费,加上10元的交通费。我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读书,让孩子走出大山。

  我正在考驾照,已考过科目一和科目二了。打算多挣钱买部小车接送在州里读书的孩子,周末还可以带孩子出去玩。

  脚一踩,机器一叫,坐在车间,不用风吹日晒,钱就来了。过上好日子,不能仅靠男人挣钱。我希望车间的姐妹们明白,要遵守订单生产制度和车间管理制度,把车间“拉扯”大了,大家把技术提高上去,效率提高上去,订单才会稳定,大家才能挣更多的钱。如果家门口的车间关了,离不开家的妇女,只能闲晒太阳。(整理/厦门日报临夏特派记者林森泉)

(责编:陈楚楚、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