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泉州市新增3件地理标志商标

2021年04月20日09:33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近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核准,福建泉州的“小岞虾仁”“小岞紫菜”“小岞鱿鱼”3件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注册。截至目前,泉州市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到48件。地理标志商标的迅猛发展为泉州市培育特色农副产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品牌支撑。

快速增长背后的 “无形推力”

“地理标志商标是用于证明某种商品来源于特定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泉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的农副产品,往往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认可和喜爱,产品溢价能力更强,经济收益更好,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把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工作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发展。在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工作中,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下足“绣花针”功夫,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地理标志资源调查,向农户和有关行业协会了解特色农副产品的品质特征、数量、类型、分布以及生产、加工、流通等情况,摸清家底,建立申报项目储备库,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做到挖掘一个、培育一个、申报一个。

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泉州共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1件,约占目前总数的43.8%,呈现良好增长态势。一件件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成功,擦亮了“虹山红心地瓜”“湖头米粉”“山格淮山”“永春芦柑”“永春闽南水仙”“岵山荔枝”“德化戴云黑鸡”等泉州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推动了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品牌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精心谋划成就的“特色经济”

据介绍,作为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商标专业性强,其注册过程必须由行业协会等具有检测和品质管控能力的组织作为注册人,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对商标使用者的规范管理。相比普通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使用更加特殊和复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为此,市市场监管局加强同市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市政府还出台了“对每件地理标志商标奖励10万元”的扶持措施。近年来,该局立项支持“晋江紫菜”“永春芦柑”“德化黑鸡”3个地理标志产业化促进项目,下达补助资金150万元。

在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培育中,泉州市还立足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心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在“从山里到海上”的不同产业间均衡发展。此次新增的3件地理标志商标均涉及海产品,加上此前已注册的“晋江紫菜”“洛阳桥牡蛎”“永宁牡蛎”“崇武鱼卷”等地理标志商标,泉州在海产品领域已拥有地理标志商标13件,为打响区域蓝色经济牌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泉州地理标志商标发展涵盖了“渔、果、蔬、茶、禽、手工艺品”等各类特色农副产品,可谓是分布门类齐全。

小商标带动的“大产业”

为了把地理标志商标这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办好,泉州市按照“政府引导、部门主推、注册人主动”的原则,引导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人和使用人强化商标的规范使用和宣传推广,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凸显地理标志商标的竞争优势、品牌效益、产品附加值。

实践证明,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永春县芦柑产业有了地理标志商标后,当年产季,永春芦柑实现出口14.62万吨、货值1.02亿美元,成为福建省最大单个创汇农产品;“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商标有效提升了安溪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促进了产业和区域发展,安溪县连续10年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创造了茶园总面积、茶叶年产量、茶业总产值、茶业受益人口、茶业从业人员和茶叶产业化程度等多项全国产茶县记录。

在石狮,“古浮紫菜”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古浮村紫菜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了“古浮紫菜”的外包装,着力突出地理标志商标这一“金字招牌”,引领产业发展,优质的古浮紫菜从此穿上“新衣”,有了自己的识别标志。新包装的“古浮紫菜”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市场认可,“身价”上涨2—3倍,当地养殖户的紫菜销售收入也随之提高近50%。(陈云青 苏晓晖 薛缤勇)

(责编:吴舟、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