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紧张,张开嘴让我看看。”一位新疆康复科医生将戴着乳胶手套的手缓缓探入患者的口腔,食指轻轻摁压耳后肌肉,另一只手托着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双手互相配合揉捏,慢慢舒缓耳后紧绷的肌肉群。十分钟后,患者就能正常打开牙关,疼痛感消失。这套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手法,正是3年前由来自福建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的援疆医生丁江浩。他手把手教会当地医生的康复技能,让患者不出县就能实现康复。
丁江浩,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技师,三年前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祖国西北边陲,接过了支援新疆的“接力棒”,成为新疆呼图壁县首位援疆康复治疗师,助力该县中医院康复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三年间,在丁江浩的帮助下,该院康复治疗领域从单一的偏瘫康复扩大到骨科术后、运动医学、吞咽言语、心肺等康复,并成功打造援疆特色专科——康复中心。从前需要出县治疗的疾病,如今在当地即可完成从检查、诊断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切切实实为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就医难的问题。
500页手写讲义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西北边陲,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静静匍匐在天山脚下。
“这里将是我为之奋斗的地方。”2018年9月,初到新疆的丁江浩被沿途广袤无垠的草原、头顶白雪的高山所震慑,但没过多久,喜悦的情绪就被呼图壁县中医院康复科的落后景象冲淡了,技术人员匮乏、专业设备短缺、科室业务单一,每日康复治疗患者不到5人.....丁江浩感到任重而道远。
如何创建现代化康复科室,让规范化治疗扎根基层,是丁江浩对口支援面临的重要考验。到岗后,他着手的第一件事便是协助科室建立了治疗师接诊、查房、评定,带教制度,完善岗位职责并制定技术规范,并对全科患者的治疗安排做统一规划。但这些还远不足以提升科室整体水平,快速提高治疗师医疗服务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没有适用的学习教材,单凭嘴说、双手示范,效果十分有限。”没有教材,可以自己画呀!丁江浩灵机一动,迅速拿出空白笔记本,从常见的病症入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注明康复手法及释义。不论上班、上课,他都随身携带手写讲义,随时随地增加新内容,并在治疗师手中传阅复制。这本500页的手写讲义成为科室人员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治疗师快速进步的阶梯。他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对年轻治疗师们进行常见病、常用治疗技术专题培训,并定期考核。短短两个月,丁江浩用心“传帮带”成效突显,科室业务由偏瘫康复拓展到心肺、盆底、骨科康复等多个全新领域,每日治疗人次从5-6人增加至20人以上。
2020年,丁浩江的援疆任务圆满完成,但让他放不下的,还有尚未搭建完全的高质量康复体系,还有许许多多等待康复的患者。于是,当年4月,他再次报名援疆。
在二次援疆工作中,丁江浩通过调研在院病人情况、与科室同事访谈,发现县上卒中患者康复仅限于肢体运动功能,还有许多患者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吞咽、言语、认知功能障碍,求医困难,这与现行的“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康复理念还有一定差距。针对该现状,丁江浩迅速进行科室第二阶段的发展规划,重点将现有患者做精做细,让其不出县就能接受到全面、高质量的康复治疗。在他的指导下,科室开展了失语症、构音障碍的康复,社会效益良好,收治的偏瘫患者数量也较往年有了大幅度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丁江浩注重区域康复人才的培养,援疆期间,他受聘担任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业带头人,承担了该校六门康复课程共计432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受到师生的好评。
深入基层奉献爱心 传递闽疆友谊真情
闽疆情缘万里牵。支援期间,“进社区、走基层”已成为丁江浩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在援疆指挥部和医院的安排下,他深入雀尔沟镇西沟村、灾后安置社区等地进行了多次义诊,还经常驱车到各个乡镇中,为行动障碍、不便就医的患者上门义诊。针对当地高发的骨关节疾病,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免费、专业的治疗,实实在在的为当地群众解决了痛苦,使村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
丁江浩常说,援疆是一份荣耀,也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使命,唯有不忘初心,立足本职,才能不负重托。“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耐心,更需要一批一批援疆医疗干部不断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