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春夏之交,行走在泰宁乡村,宛若走进一幅水墨画。“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的农村风貌,与丹山碧水相互融合,古朴而素雅。
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泰宁县从加强农村农房建设管理入手,探索“县域统筹标准、乡镇总控实施、部门联动执法、村民自治管理”机制,由此形成了独具泰宁特色、城乡统一的建筑风貌。《小康》杂志社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单,泰宁县以总分97.12分位列第一名。
融于环境的建筑风貌
初到泰宁,许多游客都会对“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的建筑风貌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风格,始于本世纪初的一次探索。
泰宁县城虽小,但古韵犹存,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以尚书第、世德堂等建筑最具代表性。当时,县城要扩大,准备建设新区,泰宁县面临着如何让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协调的问题。
试点在如今泰宁县中心城区的状元街进行。1999年,泰宁县请来乡村规划专家,在传承江南名居粉墙、黛瓦、坡顶、马头墙的基础上,汲取了闽西北传统木构民居的门牌楼、吊脚挑廊和檐廊(后发展为骑楼)的造型特色,从而形成了融于环境、与本地传统相适应的建筑风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腰包鼓起来的泰宁农民纷纷准备建设新房。如何防止出现“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理念,2010年,泰宁以县人大决议的方式,将状元街的建筑风格确定为全县建筑主体风格,把这一建筑风格纳入各项规划强制性内容,要求切实做到“无规划不建设、先规划后建设”。在城区率先全面启动之后,通过以点带面、以“公”带“民”等模式,推广这一建筑风格。
在乡镇,实行“乡镇书记负责制”,由各乡镇抓好规划落实和农房建设管理操作实施,制定农村自建房审批流程,由乡镇村建站负责实地核查验收。在农村,则按照“政府鼓励、农户参与”原则,编制农村建房图集,制定农房改造补助政策,扶持农户进行新房建设、农房改造。同时发挥党员、村两委带头作用,规范建、率先改,带动村民有序建房。
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在泰宁县自然资源局,全省首个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审批监管平台正在运行。进入该系统,全县9个乡镇在建农房的地理位置、审批情况、建设现状一览无遗。
今年2月,泰宁县举行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审批监管平台首发仪式暨上线运行培训会,成为全省首个启用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电子政务平台的县市。
该平台是集县域农房建设、审批、监督、指导、管理、应用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应用辅助决策系统结合移动设备的便捷性,追踪建房实施过程情况,完善村民住宅“一楼一档”,实现全县“一张图”灵活监管。同时,采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这个系统有PC版和移动版,操作简单。通过每个村的农房建设管理人员,定期用手机上传各农房的现场施工照片,我们就可以实现对在建农房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泰宁县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股工作人员王鑫介绍。
群众也可以自行提交建房申请,对申请材料符合条件的,主管部门在平台内受理业务,录入数据,并组织人员到实地勘测,进行用地审批;村民建房完成,相关办事人员在平台上发起建房验收流程,并到实地核查,对符合条件的验收申请进行通过。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去年9月,三明市召开全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现场会,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三明市建立健全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按照“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的要求,通过规划引导、规范程序、明确职责、强化监管,实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布局“一盘棋”、监管“一条龙”。(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陈启芳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