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贷,何以纾小微信贷之困?

2021年05月07日08:49  来源:福建日报
 

  去年5月,福建省发起中小微企业纾困贷,许多银行鉴于小微信贷常见堵点,表示“做不了”。然而,仅过一年,300亿元贷款就已全部精准投放,还有不少企业在发布需求当天即获贷

  纾困贷,何以纾小微信贷之困?

  ① 获得银行贷款后,福建速腾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击掌庆贺。

  ② 中闽运通(福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金服云”平台授权,并获得兴业银行500万元贷款。

  ③ 银行工作人员“掌上”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王永珍 简银蕉 摄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的主力军。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比以往更为凸显。

  为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福建于去年5月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由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提供1年期的纾困贷,省级财政在贷款利率基础上贴息1个百分点。

  去年,福建投放了两期共200亿元纾困贷;上月24日,第三期100亿元贷款也已全部投放到位。300亿元纾困贷共惠及7400多家企业,其中,约有一半企业在发布融资需求当天就获得银行贷款。

  事实上,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初,许多银行鉴于小微信贷常见堵点,表示“做不了”。为何现在不仅“做得了”,还做得很成功?

  信息不对称? 借力大数据

  【背景】

  作为福建金融“一号工程”,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简称“金服云”平台)于2019年5月上线试运行,现已汇聚电力、税务、人社等17个部门4400多项公开政务数据和经企业授权采集的经营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可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分、风控建模,智能匹配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

  在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众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负债结构复杂,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如何解决这种不对称?“金服云”平台,就是福建给出的答案。

  福建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郑海荣认为,“金服云”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涉企数据的统一集中和信息共享,让金融机构可及时掌握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为小微企业授信用信提供依据。如此一来,缩短了贷款调查、审查时间,提高了信贷服务效率,提升了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覆盖面。

  位于晋江的福建康剑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糖果、胶基的小微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市场。受疫情冲击,淀粉、可可脂、奶油等原材料价格和产品出口运费大幅上涨,导致成本大幅上升且回款周期变长。今年3月,公司获得晋江农商银行700万元纾困贷。

  公司负责人张小阳说,常听说贷款难,首次贷款更是难上加难,没想到这么容易。

  经朋友推荐,他登录“金服云”平台进行申请。接到融资需求后,晋江农商银行借助“金服云”平台汇聚的企业经营数据,加快风险审查,并开辟绿色通道,极大提高了办贷效率。康剑公司很快获贷,年利率仅3.35%。

  大数据赋能,助力纾困贷精准发放,也由此促进了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统计数据显示,纾困贷已投放三期共300亿元,帮助7400多家企业缓解了暂时的流动资金困难,这些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等。其中,制造业企业共获贷169.6亿元,占比超过50%;批发零售业企业共获贷62.21亿元,占比20.7%。这些贷款有效促进了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

  缺乏抵押物? 担保批量化

  【案例】

  福建闽航电子有限公司是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其研制和生产的集成电路陶瓷封装外壳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领域及各类民用电子配套产品。但因闽航公司生产规模尚未释放,抵押资产有限,难以获得银行更多贷款。受益于批量担保业务模式,闽航公司顺利得到南平融桥融资担保公司担保,并获批200万元纾困贷。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另一个原因是普遍缺乏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需担保机构提供增信支持。然而,福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成立晚,大部分机构业务运作时间不久,存在专业人员偏少、专业水平偏弱等问题,导致业务门槛较高、效率不高。

  为此,福建在纾困贷投放工作中,大力推广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模式。

  省再担保公司董事长陈国炎介绍,在该模式下,银行凭借自身的服务网络、风险防控要求和技术能力,按规定的业务条件,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审批;担保机构对银行审批后的纾困贷项目,只开展合规性审核,不再进行重复性尽职调查和保后管理,基本做到“见贷即保”,实现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和增信服务的批量化。

  专家分析说,提升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获得率,仅靠商业银行难以实现,需要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的增信、分险机制。长期以来,融资担保机构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多处于弱势地位。银担共担风险机制尚未形成,成为制约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发展的突出原因。

  在此背景下,福建在纾困贷方面创新分险机制,银担双方按照2∶8的比例,逐笔分担业务风险,并对合作业务整体风险设置5%的担保代偿上限率。

  陈国炎认为,通过纾困贷业务的试点,银担双方加快磨合、深化互信、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实现风险共担共管,提高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获得率。

  银行不积极?机制来倒逼

  【声音】

  “以前企业求银行,现在银行主动找上门,感觉真不一样!我们在‘金服云’平台向3家银行发起纾困贷融资申请,很快就获得兴业银行漳州分行900万元贷款。”福建铭兴食品冷冻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还源于银行的积极性不高。业内人士说,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具有小额、高频等特点,对银行来说,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很多银行不愿贷、不想贷。

  如何调动银行的积极性?

  针对纾困贷发放,福建建立督导推进和监测通报两项机制,及时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实时公布业务开展进度排名,形成各地、各合作银行比学赶超的氛围。

  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谢建潮表示,在该机制的激励下,合作银行从最初的12家增至17家,并全部超额完成任务。按规定,银行从受理申请到贷款投放原则上不超过5个工作日,但实际上约有一半企业在发布融资需求当天就获得银行贷款。

  同时,各银行还主动减费让利,在配置最低成本资金的同时,免除评估费、保险费、抵押登记费等,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的综合成本。

  “金服云”平台,为银行提供了比学赶超的舞台。登录该平台,如同进入“金融超市”。入驻的29家银行作为卖家,共发布了399项金融产品;中小微企业作为买家,既可直接选购融资产品,也可发布个性化需求让银行“抢单”。而企业申请、名单公示、银行受理、部门跟踪等全部内容,每天24小时都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线上操作。

  与铭兴一样,福建森视安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也感受到银行业服务态度的转变。去年底,企业对接的建筑项目进程加快,订单量猛增,流动资金顿时吃紧。根据需求清单,建行福州城南支行主动送贷上门,并免除了相关费用。

  而在比学赶超中位列榜首的,是省农信联社。截至3月底,全省农信系统共投放纾困贷74.51亿元、支持企业3149家,放款金额、户数均居全省银行业首位。

  省农信联社副主任张永良认为,落实纾困政策有压力,更有动力。“企业在线申请、平台智能匹配、银行线上对接、政策及时兑现”的管理、服务机制创新,让支小纾困更有力度、更有速度、更有温度。

  门槛不够低?政策再优化

  【现象】

  近年来,从国家到省里出台了大量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的政策。然而,部分企业反映,某些优惠政策“看得见,摸不着、够不上”。

  专家分析说,优惠政策“空转”,主要是门槛过高、缺乏配套措施等因素“堵”住了落实之路。企业要么不知道怎么申请享受,要么因为手续烦琐而放弃机会。

  如何避免纾困贷“空转”?在解决企业信息透明度、担保抵押物、银行积极性等方面的堵点后,还需进一步梳理、优化政策,降低申贷门槛,加速红利释放。

  记者了解到,今年发起的第三期纾困贷,就在政策层面进行了优化——将疫情发生后新设立的中小微企业也纳入支持范围,并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首贷”门槛降低。

  同时,省财政厅等部门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评估实施效果,研究出台新举措。加快贴息资金拨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以往,财政贴息一般都是企业或银行先申请,然后逐级上报,财政部门核验后,逐级拨付,所需流程多、兑付慢。

  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郑青说,去年5月设立纾困专项资金后,相关政策就明确省级财政的贴息资金实行“按季预拨、按年结算”,要求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采取“先贴后补”方式,在规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直接扣减省级财政贴息。去年10月,省财政厅又将第一期纾困贷的“按季”提速为第二期纾困贷的“按月”,直接依据“金服云”平台数据,预拨贴息资金。

  对此,郑海荣分析说,“事后兑付”改为“先贴后补”,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同时,贴息资金预拨按月到达,银行不用垫付太长时间,提高了资金运转效率。(记者 王永珍)

(责编:陈蓝燕、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