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厦大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2021年05月07日15:1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厦门大学地处福建、扎根厦门,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厦门大学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标要求,突出教育特点、学校特色和红色资源,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定动作”,发挥学校优势做好“自选动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深化浸入学习,感悟思想伟力

厦门大学立足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紧密结合福建、厦门和学校特点,充分用好身边“鲜活教材”,精心设计导学、联学、研学主题,组织师生“近身”学习思考和研究。深入开展“党史中的厦大”主题宣传,邀请党史专家梳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可挖掘的厦大故事,有策划有层次地推出系列文章,重温中国共产党和厦门大学的百年光辉历程。发挥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古田会议、闽宁协作等红色资源作用,规划落实党史学习实地研学经典路线,拓展党史学习教育视野。依托周边红色资源这个生动、亲近的载体,在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情境教学”中融合理论指引和信仰教育,引导学子形成深层次的内在认同。把劳模请进思政课课堂,面向全校学生深入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学生们在与大国工匠的近距离交流中感受新中国建设者、劳动者的风范,坚定笃志笃行的实干抱国志向。

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研究宣传

厦门大学坚持弘扬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与优势,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加强党史研究和党史学科建设,把党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育教学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组织老红军、最美思政课教师、劳模等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校园内聆听亲历者的中国故事。组建“厦门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积极吸纳辅导员、学生骨干“四史”宣讲团,组织开展贴近青年学生特点的接地气的宣讲活动。组建“囊萤星火青年讲师团”,聘请学校关工委老同志担任讲师团导师,以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讲师团进支部、进社团、进公寓、进网络,以“青言青语”开展小规模、互动式党史宣讲。围绕建党百年与高等教育、建校百年等主题,遴选一批党史学习教育理论选题进行重点攻关。

注重文化浸润,于无声处育人

厦门大学挖掘百年发展办学历程的红色基因,以身边的党史资源作鲜活教材,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用好厦门大学革命史展览馆、厦门大学校史馆,建设王亚南纪念馆建设,发挥党史教育基地育人作用。编排舞台剧《南强红笺》,以厦门大学十三位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为原型,以朗读者和诗文诵读的形式,配合情景舞蹈和音乐表演,通过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展示革命先贤爱国、革命的精神与力量。编排话剧《遥望海天月》,着力表现王亚南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年代,不惧艰难险阻、追求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打磨《长汀往事》《南强颂》《嘉庚颂》《哥德巴赫猜想》等校本文化精品,激励师生追寻厦大先贤足迹,勇担责任、奋发图强,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引进厦门市文艺精品《陈嘉庚还乡记》《鼓浪如歌》《雁叫长空》。举办“红心向党”歌咏比赛,于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进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插画的原创绘制设计,既作为学校主持编纂并即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高校宣讲读本》的插页,也申请版权、集结成册,后续跟进展览和周边等。组织“百年奋进 薪火相传”党史校史知识竞赛,通过党史校史的普及宣传,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举办党史专题的首届研究生人文社科书评大赛,遴选党史主题著作,面向学校以及全国各高校在读硕、博士研究生征集书评文章,以文促学,以文促行。

线上线下联动,提升育人实效

厦门大学针对党员干部、教师和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安排,精心设计党史学习教育重点任务表和推进计划表,既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研究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方法,开展研讨型教学、体验式教学、网上教学,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举办“百年奋进,学史铸魂”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故事汇活动,深入挖掘建党百年和建校百年历史上的动人故事和感人事迹,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用艺术的魅力来传递榜样的力量。打造身边的党史线上学习资源库,用好线上培训渠道,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线上学习。面向全校青年学生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联动地方政府,通过构建全息教育路径,升级精品“四史”学堂,致敬身边楷模榜样,打造“四史”教育矩阵,校地联手打造“四史”学习教育的厦大经验。进一步深入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并发布《厦门大学“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鼓励全校各单位从最困难的师生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师生困难事、烦心事。

(责编:吴舟、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