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建区30周年:“三高”企业集聚 创新驱动发展

余乃鎏

2021年05月08日19:0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7日,位于福建厦门火炬高新区(以下简称“火炬高新区”)的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项目主厂房顺利封顶。该项目是厦门瞄准强链补链、招大引强的代表,也是火炬高新区助力“三高”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彰显火炬高新区众多高能级项目的带动作用。

众多高能级项目落地

项目现场实景。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等多部门支持下,厦门天马第6代柔性AMOLED项目主厂房从土方开挖到结构封顶仅用210天,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

据介绍,为顺应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趋势、扩大产业投资,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厦门市属国企投资480亿元,投建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以进一步增强智能制造水平、推动“智慧工厂”建设。

“天马第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只是入驻火炬高新区的高能级龙头项目之一。”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以来,火炬高新区坚决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坚定不移抓招商促发展、抓项目增后劲。随着中航锂电、天马第6代AMOLED生产线、海辰、浪潮、神州鲲泰等一批高能级龙头项目入驻,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聚集,高能级项目在火炬高新区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助力“三高”企业做大做强

多年来,火炬高新区紧扣产业发展导向,引进一批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以提升产业效益链和价值链;通过大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生根型企业群体,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结构优化、价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型产业生态。

如今,在火炬高新区内,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明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作为火炬高新区第一大产业集群、厦门市首条千亿产业链,2020年,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产值1433.9亿元。目前,以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平板显示产业在厦门岛内外加速布局,已覆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在各环节都汇聚了众多实力强劲企业。

目前,火炬高新区汇聚了200多家集成电路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材料与设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产业规模和质量居全国前列。

据悉,厦门软件园(含一、二、三期)已集聚企业超7000家,2020年入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火炬高新区跻身国内数字经济产业一线园区。

此外,火炬高新区也布局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新兴产业领域。

如今,火炬高新区是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的核心区,成为厦门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三高”企业集聚地、厦门千亿产业链(群)主要载体以及创新创业主平台,也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特色载体。

“火炬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通过搭平台、优服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述负责人介绍,作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火炬高新区一直以优化创业环境、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吸聚了众多优质科创型企业。

2020年火炬高新区企业总数突破万家,成为福建省首个企业数破万的开发区。园区内有1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近五成;7家超百亿企业,占全市七成;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超亿元企业300多家。此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布局项目31个。火炬高新区在厦门“三高”企业培育工作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

30年砥砺前行蓄势再发

2021年,迎来了火炬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的30周年。

30年前,火炬高新区从厦门岛东北一隅贫瘠土地上崛起,与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1.46亿元到2020年的3011.6亿元,增长2062倍;出口额从1992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44亿元,增长10366倍。如今,这里还是国家首批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以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厦门43%的工业产值;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

30年间,火炬高新区从弹丸之地到“一区多园”,主动融入厦门市“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加快厦门软件园三期、同翔高新城等园区建设,推进功能提升;以园区产城融合的“磁吸力”促进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助力“岛外大发展”向纵深推进。

立足新起点,启航新征程。今后,火炬高新区将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要素聚集、人才环境优化、智慧园区建设等方面铸造一批具有区域个性的品牌,以加快建成为厦门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支撑厦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助力厦门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

(责编:陈蓝燕、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