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松溪:山水有“清音”发展添活力

2021年05月25日08:24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山水有“清音”发展添活力

  初夏的松溪,一派生机勃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松溪县地处福建北部、闽江源头,因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的美景。优越的生态环境延续至今,松溪县森林覆盖率75.4%,绿化程度93.3%,水质达功能区标准地表水三类水质以上,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2016年,松溪成为闽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县,绿色成为该县的一块金字招牌。一个闽北欠发达地区,在做大“金山银山”的同时,如何建美绿水青山?近日,记者走进松溪各地,探寻该县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答案。

  “点绿成金”生态优

  松溪县四周环山,境内有湛卢山、白马山、龙头山等多座名山。茶产业是松溪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如何处理茶与山的关系方面,松溪许多地方曾走过弯路。

  松溪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境内植被覆盖良好,红壤土层深厚,自然肥力强,为茶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当地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农民开始种茶叶。但传统种植方式带来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阻碍了当地发展的脚步。

  “早年单纯追求产量,把草都除光,茶行间光秃秃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圈,带来许多生态问题。”松溪县茶科所所长吴学荣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左右,当地专家就意识到建设生态茶园的重要性,开始摸索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护好这片山水风光。

  走进祖墩乡刘源村龙源茶庄,记者看到,茶园道路两侧及空地上种植了桂花树、桃树、紫薇等树种,山顶的原始植被郁木葱茏,构成天然防护林带。“有些绿肥作物长不过当地的野草,结合本地土壤特性,我们尝试种植了多个树种,这样既可以发挥不同树种的功能,也可以为各类鸟类、害虫天敌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实现生物多样性,构建起自然的生态圈。”龙源茶庄负责人谢荣富介绍。

  作为科技特派员,吴学荣为多个茶叶主产乡镇的茶企和茶农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通过多年努力,我们欣慰地看到,现在茶农也有了建设生态茶园的意识。”吴学荣说。

  良好的生态提升了茶叶品质。日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续报名单,松溪县6.87万亩茶叶基地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块金字招牌,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松溪茶叶生产质量,也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泉说。

  扮靓秀水生态美

  松溪既是一座秀美的山城,也是一座灵动的水城。水生态治理,与茶山休戚相关,事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该县境内水系纵横,大小河流共计63条,水系占据全县面积95%以上。做好“水文章”成为松溪县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一环。

  进入汛期,连日来的强降雨导致松溪境内水位暴涨。在当地居民看来,与往年不同的是,洪水来时水面漂浮杂物阻隔桥洞的现象变少了。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河道综合治理和“水美城市”建设。

  从“单纯的工程治水”转向“生态工程治水”。县水利局局长范朝英介绍,与传统治水侧重于加高加强堤防不同,“水美城市”建设理念导向防洪治水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以河岸生态系统修复为例,我们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前提下,着重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前进村至梅口村河段的生态护岸工程刚建成不久,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固边垄等生态保护设计,增加河流承载洪水容量,提高河岸、河堤的滞洪能力,同时河底生物也可以留在其中,增加水生态圈的物种多样性。”范朝英说。

  如何在科学治水的同时发挥水资源优势,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近年来,松溪县将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景观工程等相结合,实施松溪县安全生态水系综合建设,推动松溪特色历史文脉和依山傍水优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打造了绿水1号坝、樟树林湿地公园、梅口埠景区、文秀湖健身主题公园等“水美城市”项目。

  “项目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块增值,还增加了我们清晨锻炼、傍晚散步的好去处。”家住东方铭城小区的陈松荣高兴地说。

  为了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县里将河道管理、农村安全饮用水、人居环境、环保监管、渔政监察等巡管工作进行有机整合,成立生态巡查管护中心,组建了一支50人的专业队伍。

  “这些生态巡管员既是问题巡查员,也是实时管护员。”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艾代斌介绍,松溪县建立了智慧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有利于形成生态共治、部门联治、专业管治、全民群治的全方位常态化巡查监管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责编:陈蓝燕、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