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哦,延安……”
70多年前,《延安颂》这首气势磅礴的抗日歌曲,从延安传到各个解放区,旋即传遍全中国,无数热血青年正是受到这首歌曲的感染,奔赴延安,抛头颅洒热血,投入抗日救国行列。
《延安颂》词作者莫耶,来自茶乡福建安溪。莫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虽然一路坎坷,但她不屈不挠,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也将坚忍不拔、顽强刚毅的家风,写在了后代们心中。
创作剧本歌曲
饱含爱国热情
福建泉州金谷镇溪榜村,坐落着一座朴素的闽南洋楼。主人名叫陈淑媛,生于1918年;她还有一个名字叫“莫耶”。据莫耶的弟弟陈文炳回忆,孩童时期,姐姐便展现出才华,出口成章。
当时的莫耶思想解放,极富同情心和正义感。初中时期,她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把自己的感情诉诸笔端,写出一篇篇宣传妇女解放、向往光明的文章。1937年,怀着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她将自己改名为“莫耶”,奔赴延安。她担任《女子月刊》编辑,以妇女解放为己任;跟随部队长途行军作战,口袋里总是装着笔记本,随时搜集素材,坚持天天写日记,创作出大批剧本、歌曲,尤其是《延安颂》。歌声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至传到国统区的革命群众和海外华侨中,成为一曲激发爱国热情的颂歌,引发无数革命青年投入抗日救国行列。
“莫耶不仅是剧作家、小说家、词作家,而且还是一个编舞家……剧社舞蹈队演出的反映抗战题材的集体舞,基本上出自莫耶之手。”著名导演严寄洲介绍。
一生严以律己
时刻发光发热
“1954年,姐姐第一次回老家探亲,看到了年仅15岁的我,就把我带到兰州读书,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年过八旬的陈文炳,回忆起姐姐莫耶,忍不住哽咽……
从湿热的东南到干冷的西北,陈文炳在姐姐家里度过了中学时光。“因为担心我冬天怕冷,姐姐经常把节省下来的布料缝补在我棉衣的里层,结果棉衣脱下来看,像个世界地图。”陈文炳笑着回忆说。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社。1956年,莫耶发表了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受到读者赞扬。1964年,陈文炳大学毕业,莫耶嘱咐他:“当下基层最缺人才,你去基层锻炼吧!”
在姐姐的指引下,陈文炳来到甘肃省灵台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
“共产党员,要发光发热!”陈文炳始终记得,临出发前姐姐嘱咐他的这句话。有了这句话的鼓励,他坚定地在灵台县扎下根来。这一扎就是16年,直到1980年因工作需要才调回兰州。
莫耶曾经写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进入暮年时期,时间愈少,愈感到珍贵。总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这句话,如今被陈文炳当作家中格言,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要时刻不忘姑妈莫耶“严以律己”的作风。
革命意志坚定
始终乐观积极
回忆当初那段最为艰难的岁月,母亲艰苦朴素、直面困难的品质在儿子方前进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全家因营养不良都得了肝炎,妈妈身体浮肿,工作又太忙,再加上她本身有高血压,几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单位同事将她送回家,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回到岗位上去。”方前进回忆道。
尽管当时生活艰苦,莫耶却从不抱怨,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与此同时,她也将这种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精神品格传递给子女。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莫耶给子女们留下一句寓意深刻的话:“我这一生,什么样的经历没见过?”尽管多次遭遇困难挫折,但她的革命意志依然坚定。正如老战友在纪念她的文章里写的:“她的一生不因前路铺满鲜花而有懈怠,不因一时霏霏雨雪而消沉。她是一个永不退缩的强者和让人敬重的革命者。”
和母亲莫耶一样,儿子方前进和女儿方丽页在各自的工作中,同样秉持了母亲教诲的艰苦朴素、爱岗敬业精神。如今,他们已退休,但每当听到《延安颂》优美的旋律,总会回忆起母亲曾讲过的故事,浮现出她热情爽朗、一生坎坷却无怨无悔的形象……
2017年,方前进沿着父母的足迹,独自一人骑单车,从母亲当年投身抗日前线的始发地——上海码头出发,途经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一路奔赴延安。当年夏天,他站在80年前母亲挥就《延安颂》的地方,深深感慨:“来到您来过的地方,怀着您怀过的理想。”
如今,莫耶故居与对面的“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并列为泉州市“安永德红色之旅”旅游景点,成为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细雨蒙蒙中,泉州实验中学的学生齐声诵读《延安颂》;歌词历久弥新,精神传承不息……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26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