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两高两化”看厦门】让更多人不仅“好就业” 还要“就好业”

——学党史办实事“急难愁盼”率先行——厦门“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型蹲点式集中采访活动持续开展,第六站走进该市企业、社区、人力资源市场等地,聚焦“业”的话题

2021年07月09日19:52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厦门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让更多人不仅“好就业”,还要“就好业”。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公共就业满意度监测结果中,厦门以90.15分居全国公共服务质量首位。

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 企业用工和安置就业实现双赢

田麻吉、马麻个夫妇来自甘肃临夏州康乐县,是第一批到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业的临夏籍员工。张江毅摄

来自甘肃临夏州康乐县的田麻吉、马麻个夫妇,是第一批到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业的临夏籍员工,曾经在老家务农“靠天吃饭”的他们,如今的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包吃包住,福利待遇也好,来厦门这两三年,我们在老家修了房买了羊,还盖了羊圈,欠债也还清了,生活更有奔头了。”田麻吉说,从老家来厦门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仅百路达就有近900名临夏籍员工,工资待遇稳定,还能学到技能。他们两口子现在一年就能攒下近10万元。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在老家的父母过得更好一些,接下来还打算把大儿子也介绍入厂工作。

手艺精进了,工资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来自临夏州康乐县的回族小伙马占云,和妻子马家芳在百路达工作一年多了。同在组装一部做品检员的他们谈到今后的生活,眼中满是憧憬和希望。这对“00后”夫妻是去年疫情期间来厦工作的,一路免费搭乘包车包机,公司还专门建了清真食堂,一系列贴心的服务让他们很感动。如今,参加了技能培训的他们,工作愈加得心应手,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我们想把孩子也接过来,把家安在厦门。”

记者们参观采访百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张江毅摄

临夏籍务工人员来厦门就业,不仅解了厦门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而且推动东西部劳务输转。为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企业将关心关怀落到细节,真情实意地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我们不仅要打造新生代的产业工人,更要让大家在技能培训中健康成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百路达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立平说,各类技能培训在公司陆续开展起来,他们为员工量身定制课程,并与职业学院合作,将课堂建在生产线上,将员工变成学生;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学生变成员工,进一步推动校企产教融合深入合作,共同培养现代型产业工人。

点对点,家门到厂门。为了让临夏籍务工人员放心来厦务工,政府推出的举措也不断暖心升级,在企业用工和安置就业中实现双赢。厦门人社部门出台“车票全额报销,机票政府和企业包干”政策,为临夏务工人员提供包飞机、包列车和包汽车的服务措施。还组织50多家有一定生产规模、薪酬待遇好、后勤保障到位的企业,携带5000多个岗位赴临夏州召开现场招聘会。今年,临夏州已有7539人在厦门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员3018人。

实名制管理服务 让就业困难群体生活更有保障

叶圳贤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张江毅摄

今年44岁的叶圳贤是同安区莲花水库水资源保护区被征地、海域退养农民。在他看来,自己年纪大,没手艺,工作不好找。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人社部门“就业红娘”的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如今已经上岗3个月了。

“以前在岛内上过班,路上来回就要耗费4个多小时,现在来回只要40分钟,可以说是在‘家门口’上班。”叶圳贤说,他经朋友介绍,以前在岛内一家集装箱堆场工作,时不时还要上夜班,但更让他头疼的是,工作地点离家太远,通勤时间占了大半。随着年岁增长,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渐渐力不从心,只盼能找份离家近的工作,工作家庭都能兼顾。村干部上门摸底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当即通过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服务,帮他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如今,叶圳贤在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当保安,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1800元/月,加上同安区保安公司发放的工资,每月一共可以领取4500元,“比我原来的工资还多几百块钱,真的是很感谢政府的帮助。”叶圳贤的顺利就业,得益于厦门正全面推行的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管理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实名制,就是建立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规范就业信息登记,通过多部门数据比对、线上数据比对、村居走访登记、线下入户核查、动态实名登记,根据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缴交、商事主体登记等情况,进一步优化精准就业帮扶平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

“我们已有28682名失业人员,通过实名制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同安区人社局局长钟明远表示,针对被纳入就业困难群体中的特困人员,他们鼓励国有企业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事业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在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的同时,给予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他们还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把招聘会开到失业人员“家门口”。

建设充分就业社区 让就业帮扶更精准更暖心

长青社区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张江毅摄

多年前的一场意外,李城平不慎受伤,造成肢体四级残疾。自强不息的他利用年轻时所学的修车技术,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了家修车店。思明区嘉莲街道长青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即展开精准帮扶,及时把《残疾人自主创业一次性奖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经营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告知他,并耐心指导其备齐了相关奖补资金的申请材料。很快,李城平就领到了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合计2万余元。

此前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修车店的经营面临困境,网格员也在第一时间帮其申请了残疾人自主创业租金、运营补贴、经营性补贴等,李城平又陆续领到了2万余元的补贴。“这一笔笔钱,对我们自主创业的残疾人来说,真的是雪中送炭,特别暖心。”在李城平看来,一次精准帮扶,不仅帮助了一个人,还救活了一家小微企业。如今,修车店已走上正轨,他还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招收了2名就业困难人员到店里工作。

在长青社区,每个网格员心中都有一本账,牢牢记着辖区居民的就业数据信息。“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访查、一对一接访等方式,精准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实际困难、培训意愿、求职意愿、就业意愿。”网格员刘雯说,掌握就业困难人员信息,要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后续的就业服务才能精准、有效。为了精准匹配就业岗位,网格员们还加大跟踪配岗力度,主动联系辖区企业,及时掌握招聘信息及招聘要求,加大用人单位和就业困难人员走访频次,想方设法为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匹配合适岗位,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成功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长青社区顺应厦门市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趋势,用心用情帮扶就业困难人员,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就业满意度、就业困难帮扶精准度。329名就业困难人员中,317人实现就业;38名劳动年龄内残疾人,23人实现就业创业;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89人……这一个个数字,是长青社区精准就业帮扶的有力印证,也是厦门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就业平台服务水平的生动诠释。( 薄洁 )

(责编:林东晓、钟巧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