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有了“领羊人” 畲村圆了振兴梦

立秋前夕,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洞村丹乌自然村的羊舍里,“羊倌”蓝寿生与合伙人蓝金芬照例忙碌地检查羊群,准备“出工”到山坡上“用餐”。眼见着几百头羊长势良好,收入将大增,两人满心喜悦。
精准“把脉开方” 开辟特色产业
后洞村是湖西畲族乡内五个民族村之一,位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西北部。2018年6月,畲族后生、红军的后代蓝寿生,带着乡亲们的热切期盼,担任了后洞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面对贫困的家乡和乡亲们信任期待的目光,蓝寿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深知,只有精准“把脉”找到穷根,才能开出脱贫致富的“良方”,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特色经济产业之路。
后洞村出门“用餐”的黑山羊。陈光辉摄
蓝寿生走遍畲乡的山山水水展开实地调研,跟乡亲“结穷亲”、交朋友,摸清了后洞村的基本村情,尤其是全村拥有1.6万亩的山地,林下牧草资源丰富、品质极优,用于放养黑山羊,每头可获得纯利约2000元,且市场供不应求。
引导改变观念 走上致富新路
根据调研结果,蓝寿生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脱贫致富新思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黑山羊、黄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村民将不必守着金山银山长期受穷。该想法得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的赞同,但要引导观念落后、怕担风险的村民实现扩大养殖规模的转变,谈何容易?
蓝寿生敢为人先,与村民、黑山羊专业养殖带头户合作,带头示范养殖黑山羊近200头;向银行贷款建设近30亩的淡水养殖基地养殖南美白虾。村里借助科技扶贫对接市、县农业畜牧专家,专家不定期进村入户传授养殖知识,使养殖技术、本地适用性羊苗有保障,并鼓励养殖户上保险,获得“三保障”。将县扶贫办50万元扶持资金投建标准化养殖黑山羊产业基地,做强做大特色生态产业链。
蓝寿生在自家虾池作业。陈光辉摄
在蓝寿生带动下,后洞村贫困户逐步实现自主“造血”,至目前,已形成黑山羊、黄牛养殖等生态特色产业,建成“一村(自然村)一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全村养黑山羊专业13户1000多只,年产值达160多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元;黄牛养殖专业户16户270多头,年产值达270多万元,人均增收约5000元。全村人均年纯收超过1.5万元。蓝寿生因此被乡亲们称赞为“领羊人”。
换着花样帮扶 畲乡喜迎蜕变
蓝寿生还带领村“两委”因户施策,对村民进行多样化的帮扶。一是产业帮扶,24户贫困户成立光伏合作社,每户年收入增加约1300元;利用挂钩单位扶贫资金投入83万元建设光伏发电工程,村财年收入约12万元,受益期可长达25年,“空壳村”成为历史;发放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并为9户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每年42万元,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的难题。二是就业帮扶,推荐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6人就业,并为2名贫困户介绍公益性岗位,每人月均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三是政策保障性兜底,已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办理低保8户9人、办理五保1人。
通过多方争取,三年来后洞村共投入资金898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生猪养殖污染、“两违”整治工作和厕所革命;建设村卫生所,家庭医生定期入户服务;垃圾处理常态化、提升村民饮水安全;全村实现通电、通宽带、通广播;在村部附近增加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实行造福工程和危房改造,投入31万元实施安居工程,新盖楼房36幢,实现全村贫困户住房安全;通过驻村帮扶脱贫,巩固村财收入33万元、发放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26万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等……
在蓝寿生与村“两委”的推进下,位于后洞村的漳浦朝天马峰生态园旅游区进一步打造文旅品牌,园区内有朝天马峰古城寨、风动石、红军洞、清代碑文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红色印记,进一步丰富了湖西畲族乡的文旅资源。
三年间,蓝寿生也先后获得“漳浦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提起畲村变化,他十分欣慰:“我一定不辜负乡亲们的重托,借‘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东风,加快我村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让每一位乡亲都过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邱枫 陈光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