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传承厦门特区发祥地精神 湖里区践行新发展理念

2021年09月07日16:29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40载披荆斩棘、创新前行,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区从“拓荒地”变成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从荒野之郊蝶变成高素质高颜值的创新创业城区。在实践中,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开放包容、以人为本、和谐共融……厦门特区发祥地精神在湖里迸发智慧之光。

历史长河滚滚东流,踏上新时代发展新征程。湖里区传承和弘扬特区发祥地精神,围绕“岛内大提升”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狠抓经济固底盘,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新城区。

崇尚创新

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厦门湖里区坚持以全面系统、实事求是为着力点,推出“腾龙换凤”战略,过去的十五年间,在原来的老工业区内引导传统工业外迁,引入总部、金融、医疗健康、影视文化、科技创新、交通运输、平台经济、建筑、商贸等九大产业板块,新动能蓄势崛起,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的优良生态空间,实现凤凰涅槃。

另一方面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湖里区不仅深化湖里创新园、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配置高端资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而且紧抓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与水平,坚持创新不问出身。在园区招商引智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建立“招商组+部门+街道+国企”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创新实施“智汇湖里”人才强区战略,以更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扩充创新人才的储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创新的基因已经融入城区的肌理,2020年湖里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35件,达到国内创新型城市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水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如今,湖里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1%,高端制造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9%,其中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实现千亿元规模。这些行业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2020年,湖里区平板显示产业增长13%,浪潮、宸鸿等龙头企业增收102.5亿元。

创新之城最具魅力之处在于永不停止学习,不断激起一池“思维春水”的涟漪。湖里区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力提升党员干部学经济、懂经济以及驾驭经济的水平与能力,上半年,湖里区GDP达到720.7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总量的21.2%,实现高质量发展“半年红”。在创佳绩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创新,也推动了工作方法的创新。透过日常工作,湖里区探寻创新的奥义,在抓创新中抓发展,在谋创新中谋未来。

注重协调

实现城区现代化平衡发展

近20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区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生活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衡所致。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湖里区围绕“提升本岛、跨岛发展”,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依靠作为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战略定力,构建现代化城市持续发展新空间。

湖里区通过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联动改造提升,打通实现城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湖里区落实城区精细化管理,文明的触角在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延伸。引入第三方机构采集城市管理问题,不断完善“大文明+大城管”机制,“数字湖里”公共管理集成平台日均受理城市管理事件3000多件,结案率达99.9%,推动文明创建与城市综合管理深度融合,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区。在创建第六届全省文明城区工作中,荣膺“省级文明示范城区”称号,成为全省首次获此殊荣的三个区之一。此外,提升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海堤纪念馆,打造“军地联建共学神山教育基地”和“奋斗幸福里”等红色点位,制定东部旧改片区范围内未定级文物保护方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行则将至,虽远不怠。传承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的特区发祥地精神,进一步推动湖里区协调发展,在擘画岛内大提升的蓝图上砥砺奋进,实现城区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取得大幅提升。

倡导绿色

擦亮可持续发展底色

近年来,湖里区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有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好中向优。

发展与保护相促并进,经济和生态互惠共赢,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湖里区一直在前行,从关停一系列重污染工业、外迁部分传统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循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湖里区构建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比较优势充分释放、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体系。

湖里区打响的环境保卫战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湖里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保持埭辽水库、湖边水库等水域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达标率也是100%。此外,新建污水管网13.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78.7公里,完成289个排水单元和127条市政道路雨污混接改造,在海洋保护的过程中基本实现68个排海口晴天污水“零排放”,在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8次工作测评中,湖里区7次荣获第一,百姓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得舒心、放心、安心,治理成效有目共睹。

随着污染减轻,如何实现城区的高颜值蝶变成为下一个难题。湖里区推动城市空间融合优化、生态环境品质提升,逐渐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

湖里区积极打造山林湖海一体化,建设山海健康步道,仙岳公园及五通灯塔公园等多个生态公园、58个口袋公园,实现全区42.1%绿化覆盖率。在湖里区,既能悦赏山的壮丽,又能眺望海的豁达,城中有景、景中有人,和谐宜居宜人的城区环境令人心驰神往。

湖里区传承和谐共融的特区发祥地精神,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湖里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快马加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推进共享

凝聚人民伟力促和谐发展

推进共享,是湖里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核心方案。贯彻共享理念,湖里区一方面强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导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有效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聚焦社会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深化改革,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实现共享就是实现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直观而言就是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湖里区吹响高质量发展教育的冲锋号角。2020年6月27日,湖里区召开了自1987年建区之后首次教育大会,发布“十四五”期间十大教育工程。实现新校“办一所优一所”,不断扩充优质学位,今年计划建成5所校园,预计可新增学位3480个。并通过加快实施“补短扩容”行动、“清凉校园”工程、“优质放心午餐工程”等六大“教育民生工程”,用心用力提升湖里教育温度。

安居为民,近年来湖里区加快推进11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建成可提供房源2.2万套,启动30个老旧小区改造。便利为民,打通23条“断头路”,新建一万余个公共停车位,打造便民15分钟生活圈。爱心为民,深化“爱心厦门”建设,8个“爱心屋”以及江头爱心公园“厦门之心”献血屋建成启用,落实“爱心济困”行动,全省唯一一个助残驿站落户湖里区。

厦门市湖里区以真抓实干、以人为本的特区精神为时代笔墨,答好民生“关键题”。上半年,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基础上,湖里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1%,通过“民生共享”推进“共同富裕”更具实效。(内容由湖里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责编:陈楚楚、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