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厦门翔安:首创“三水联治”模式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

2021年11月27日08:17 | 来源:福建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首创“三水联治”模式有效改善流域水环境

  19日清晨,翔安区澳头社区怀远湖畔,湖水静静地流淌着。居民蒋跃通正在湖边散步,岸边的进水管道口汩汩地流出中水,注入湖中用作生态补水,湖中的鱼儿,正欢快地畅游着。

  这脉脉清水,正是从包括蒋跃通家在内广大澳头居民家中的污水收集而来,再集中汇总到社区污水泵站,经过加压通过市政污水管输送到2.5公里外的水质净化厂处理后,重新回流到社区,作为湖区生态补水或灌溉农田。

  这就是翔安区率先全省创造的“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即污水“三环”共治,微水“星级”分治,中水“回用”返治。

  三管截污实现全收集 分户验收精细化管理

  在蒋跃通家里笔者看到,三根截污管,一根连到厨房,一根连到化粪池,一根连到洗衣池,三个排放区的污水最后统一汇总到屋外的污水井,实现了分类“全收集”。

  在全收集基础上,翔安区创新“分户验收,一户一图,建档立卡、管理到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用不同颜色对“三根管”进行标识区分(卫生间红色,厨房绿色,洗涤池紫色),同时标清线路距离,每户严格验收。一旦哪根管道出了问题,也很容易对图索骥,做到了精准设计“全覆盖”;同时,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排放口、管线走向、污水产生总量等情况,也都有了全面摸底。

  翔安区河长办公室负责人周小东说,由翔安区率先提出“三管截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最大限度上破解了污水“收集难”的核心问题,为后续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行三管截污模式后,翔安区污染源总量明显下降。全区341个村(居)生活污水处理实施率达到96.87%,其中有264个村完成分散式处理和截污纳管,完工率约77.4%,污水直接排入溪流或受污染的小微水体现象得到根本性扭转。

  小微水体“星级”分治 构建“C位”示范机制

  怀远湖作为今年34处小微水体整治地之一,也是整治成效最好的一处,从水质、外观、治理、管理、功能、社会价值和持续优化等七个维度进行评价,被评为五星级水体。

  周小东说,通过星级评定,疏通水体“毛细血管”,解决治水“末梢”和“难点”,补齐农村治水短板,同步结合周边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要素,因地制宜配套景观提升、休闲步道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打造水质洁净、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生态水环境。构建“C位”典型示范,总结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辖区内其他水体整治。

  实施中水“回用”返治 探索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翔安区被称为“风头水尾”,积极探索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创新性提出将污水全域收集、净化处理、“回用”返治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在尾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前提下,优先供给农灌,富余部分存储用于景观补水,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全利用。

  据了解,翔安水质净化厂、澳头水质净化厂等净化达标的中水收集再返补溪流,对店头溪、内田溪、怀远湖等进行的生态补水每日可达13万吨,在补水同时还增强水体流动性和河道自净能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变废为宝和资源化利用。

  目前,厦门全市中水“回用”仍处于规划阶段,而在翔安区已率先实施。

  翔安区探索出的这一污水全域收集、净化处理、“回用”返治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最终实现的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而“农村雨污分流处理系统”作为一项技术创新发明,已于今年9月22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审核,这一改革创新项目正准备参加我省改革创新项目选拔,其创新成果已获得多方认可——

  5月11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现场会在翔安召开,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郑彧充分肯定厦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的成效,希望厦门在美丽乡村建设、城乡水务一体化、生态智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走前头、作示范,打造美丽乡村的厦门样板;

  5月21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陈永清副司长带队来翔调研,充分肯定翔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做法,表示雨污分流和系统治理思路对全国各地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6月18日,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带队来翔检查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工作,充分肯定翔安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表示争取2022年全国推广现场会在厦门召开。(陈挺 林瑞声 周小东)

(责编:陈楚楚、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