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安平桥:世界首次运用“睡木沉基”建桥法

2022年02月18日15:14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古桥与霞光,构成美妙画卷。陈英杰摄

听潮楼历史悠久。陈英杰摄

安平桥位于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里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水域上,这里是泉州与其南侧的漳州、广州等地区联系的要道。因桥长五华里,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成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陈英杰摄

桥墩结实坚固。陈英杰摄

安平桥桥体为东西走向,条石铺就,两侧护以花岗岩栏杆。《安海志》援引《清源旧志》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四尺,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据泉州市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安平桥共有石砌桥墩360座,有长方形、单尖船形、双尖船形等式样。桥墩之间横架巨型石板作为桥面,每条石板长5—11米,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跨海梁式石桥。长久以来,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为民众所称赞,以“卧龙”“巨虹”等壮丽称号闪耀于志书、文献、诗赋之中。

安平桥比泉州洛阳桥的建造迟85年,桥却比洛阳桥长得多。它吸取了洛阳桥的建桥经验,同属于“长桥浅基”的梁架式石桥,但又不照搬其经验。安平桥的桥墩基础,不但采用以往普遍使用的“打桩基”,而且还采取更为科学的“睡木沉基”法,也叫卧椿沉基。这是继洛阳桥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由于安平桥建造时,港道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费大量石材,于是聪明的泉州人想出了卧椿来巩固基础的办法。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泥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层,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睡木沉基”法既简便,又省工省料,这是泉州人民在大量桥梁建造实践中积累、发展出来的先进技术。“睡木沉基”可使桥墩建在坚实的基础上,增强桥墩的坚固性。

安平桥桥体为东西走向,桥面为石板铺就。陈英杰摄

桥上石像历经风雨。陈英杰摄

(吴拏云 陈英杰)

(责编:吴舟、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