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看三明
桂峰村的“年代感”,何以留得住村民、留得下游客?
人民网三明8月18日电 (刘卿、实习生肖祉烨)“到桂峰一定要吃村口‘百年豆腐坊’的豆花儿,离开的时候记得捎上一罐手工麦芽糖。”去过桂峰村的人,都会向打算去那儿的人推荐这两样,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对了,记得帮我带罐糖!”或许,这就是桂峰让人意犹未尽的“味道”。
大山藏得住村落,却藏不住岁月记忆,走进桂峰村,这样的记忆尤为明显。沿着青石板拾级而上,长风拂过面颊,桂花香浸满鼻腔,若此时夕阳余晖,着一身长衫,那便仿佛置身数百年前,耳边似有朗朗读书声,抑或鸡鸣犬吠声,悠哉、乐哉。
桂峰村。人民网 刘卿摄
为何在桂峰村会有如此感受?
“桂峰村现存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39座,是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在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联手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的“乡村建设看三明”系列直播第四站——桂峰村的直播中,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党委书记黄德湖介绍,2007年桂峰村就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盘山而上,位处“云端”的桂峰村背靠两山,正面临谷,一条山溪由东向西贯穿全村,村里蔡氏宗祠、后门山大厝、石狮厝、楼坪厅、步云楼等典型古建筑错落分布,大到巷弄、古桥,小到名木、石块,皆有历史、都是景观。
从前车马慢,这座远离高楼琼宇的村庄却也曾车水马龙。“古时候,桂峰是尤溪往返福州的必经之路,往返两地的赶路人都会在桂峰村住一晚歇歇脚。”黄德湖说,因此桂峰村有“小福州”的别称。晨烟暮霭,春熙秋阳,如今的桂峰又被游客“盯上了”。
70多岁的蔡宗香在村口经营“百年豆腐坊”已有50余年,“做豆腐、豆花、豆干的手艺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蔡宗香说,现在豆腐坊竟成了“网红店”,每天做的豆腐都不够卖,节假日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卖豆花就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100多斤豆子。
蔡宗香和老伴儿经营“百年豆腐坊”已有50余年。人民网 刘卿摄
48岁的蔡勋回乡开夫妻店、做麦芽糖也有6个年头了,“在桂峰,麦芽糖就像酿酒一样,每家每户都会做,但大家都是逢年过节才会做,我是把它当做产业在经营。”蔡勋搅着罐罐里的糖递给每一位从门口经过的游客。“不计算发麦芽的时间,麦芽糖制作的每道工序平均都有18个小时,手工费时、产量不多,所以每天熬制的麦芽糖都能卖完,等到了旅游旺季,一家人24小时轮班做,都不够卖。”蔡勋说。2020年3月,尤溪桂峰麦芽糖制作工艺入选第六批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谁能想到,10多年前的桂峰村村财收入几乎为零,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古建筑年久失修,渐趋破败。”黄德湖介绍,如今走在桂峰村里,处处有景致,时时见游人。目前,桂峰村已有11家农家乐、11家民宿和十几处店铺,2021年接待游客11万人次,村内旅游收入850万元,村财收入近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然而,桂峰村不仅能留得住村民,还能留得下游客。
随院民宿老板杨玉玲就是从游客变商客,最终变成“新桂峰人”的其中一例。2018年第一次到桂峰村旅游的杨玉玲一眼便喜欢上这里,“回家后的第二周我又来桂峰考察,20多天就决定搬到这儿来住。”在桂峰生活了4年的杨玉玲看向自家小院时眼里有光,“原来对桂峰是喜欢,现在是爱,以后也会一直在桂峰待下去,把余生都交给桂峰”。
夏日夜晚的桂峰,村民和游客都在村口前的广场上纳凉。人民网 刘卿摄
休讶蟾宫莫高折,桂花原是岭头香。桂峰村真有这样的魅力,让村民返乡创业,让游客流连忘返?去过那儿的人才知道,让人们记住桂峰的不仅有风景,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风。
黄德湖指着村口的古桥介绍,这座桥叫石印桥,又称“人生桥”,桥墩有方有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前人提醒后人要“脚踏实地、规规矩矩走一生,不走歪路、不走邪路”。石桥边的桂花树下,花圃形状各异,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合称为“日月书印”,桥下溪水中还镶嵌着一块方形巨石,这是老一辈人告诫晚辈,成功一半靠天才,一半靠勤奋,用尤溪方言讲“天送宝,也要自己去捡”。
透过窗棂看石印桥上的桂峰,一切都那么安静。人民网 刘卿摄
“兰水家声远 西山世泽长”站在蔡氏宗祠门内的对联前,黄德湖深切地感叹桂峰蔡氏的起源与文化源头,“人才辈出是有原因的,一是名门之后;二是明清时的官道过村,大批文人商旅往来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思想;三是有良好的祖训家规,人们世代传承祖上的优良传统美德,重视教育,使蔡氏子孙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他说。
桂峰村的历史与文化是深深扎根在每一寸土壤、每一株古树、每一片屋瓦、每一块石阶上的,就像玉泉书斋前那棵高高耸立的“月月桂”,已然经历五六百年的沧海桑田,“看”着一辈又一辈的桂峰人走进学堂,走出大山。
桂峰村充分利用古街古厝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图为后门山大厝。人民网 刘卿摄
今天的桂峰村,生动演绎了三明市“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下,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新模式:针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村落,用好传统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资源,坚持挖掘、保护、传承并重,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培育文化品牌,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的确,从桂峰晒秋节、蔡氏祭祖大典,到春节迎竹蛇灯、桂峰“古村风情”摄影展,桂峰村紧抓乡村建设机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弘扬耕读文化,培育古村文明乡风。
“盘活这些沉睡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目前桂峰村已流转农田约300亩,房屋20栋,建设兰水家声研学基地、蔡襄家风家训馆、蔡襄茶文化馆、蔡氏名人馆、随院民宿、蔡岭坊山居等10多个新型综合庭院旅游新业态;流转农田53亩,开发桂峰玫瑰种植产业园。”黄德湖说,下一步,桂峰村还将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招商、旅游宣传上持续发力,让古街古厝焕发出新的生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