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寻觅、14年两岸合作保护 福建首次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程

人民网福州10月28日 (林盈)18年寻觅,14年两岸合作保护,27日,福建省观鸟协会传来喜讯,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程。
福建首次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程。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据了解,目前中华凤头燕鸥全球仅存约150只,因其稀少神秘被称为“神话之鸟”。从1937年在青岛最后一次被记录,到2000年在马祖被记录到之前,60余年间这一物种杳无音信,普遍被认为已经灭绝。
在福建观测到的中华凤头燕鸥。肖炳祥摄
2004年,福建省的观鸟爱好者在长乐闽江河口湿地记录到2只中华凤头燕鸥。此后18年,福建省观鸟协会的志愿者们一直在沿海海岛寻觅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
志愿者在无人居住的海岛调查。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2008年7月20日,福建省观鸟协会会员与台湾的台北市野鸟学会会员相继在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记录到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华凤头燕鸥。这一事件,让海峡两岸的保育机构得以确定闽江河口湿地和马祖的中华凤头燕鸥是同一种群。
一场持续14年的两岸保护合作行动由此开启。
目前已知中华凤头燕鸥主要分布在海峡两岸之间的台湾、福建、浙江等狭窄区域,近年在韩国等地也有记录。但其繁殖地多位于无居民海岛,保护难度极大。每年,两岸通过举办中华凤头燕鸥燕鸥保育交流研讨会、同步调查、技术共享等,积极开展种群保护和恢复行动。
2018年,在一次两岸研讨会中,志愿者们获悉,一只背有卫星定位器的中华凤头燕鸥经常出现在连江四姆屿。沿着线索,志愿者们在四姆屿发现了不少燕鸥卵,并观测到两只盘旋空中的中华凤头燕鸥。
志愿者在岛上布设假鸟进行社会化招引。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这一发现让志愿者们为之振奋。此后,在福建省林业局的指导,以及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质兰基金会的支持下,福建省观鸟协会成立了专项保育小组,针对该岛群及周边可能区域,持续开展了4年的无居民海岛调查和种群保护、恢复等保育行动。
2019年,保育小组在岛上安装了四台太阳能摄像头,通过4G信号把监控视频传回到互联网上,实时对四姆屿区域进行监测。
2021年春天,经过一波三折,保育小组参照台湾和浙江的做法,在四姆屿进行了燕鸥社会化招引和生境布置。不仅在岛上做了祛除杂草、铺上碎沙石、清除老鼠等工作,还安装了凤头燕鸥的假鸟模型。但这一年依然没有中华凤头燕鸥在此繁殖。
志愿者们没有放弃,2022年,保育小组继续在岛上开展除草、灭鼠、铺设砂砾地面、布放假鸟等工作,并对假鸟模型和声音设备做了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5月底开始陆续吸引到7只中华凤头燕鸥以及800多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凤头燕鸥。
据介绍,由于今年气候反常,6月几乎全月下雨,7月份又逢高温暴晒,导致燕鸥卵的孵化成功率不高。最终仅1只中华凤头燕鸥及52只大凤头燕鸥出壳并存活。
中华凤头燕鸥及幼鸟。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四只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守护幼鸟。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正在孵蛋的中华凤头燕鸥。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7月3日,值班人员第一次在监控中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宝宝。大家欣喜若狂,为它起名“华宝”。在随后的日子里,观察员们记录下了“华宝”的成长点滴,为生物研究保护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今年5月底开始,陆续有7只中华凤头燕鸥以及800多只大凤头燕鸥来到四姆屿。福建省观鸟协会供图
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表示,中华凤头燕鸥在四姆屿的成功招引,是福建省在拯救这一极度濒危鸟种工作上的重大突破。未来,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将和地方政府逐步推进保护小区的设立,并持续在四姆屿开展生境修复和招引工作,尝试在福建沿海选择其他岛屿开展同样的工作,为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继续扩大贡献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