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新模式

两岸青年在集美区开展乡村振兴直播课,介绍从新媒体、文创、研学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供图
今年8月初,“两岸乡村振兴谈”直播课走进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的集美大社,在集美区的台青携手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为两岸青年学员在线讲解文创IP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这堂“干货满满”的直播课,吸引了两岸超500万人次线上围观。
集美大社位于集美区最南端。这里是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繁衍的地方,闽南味的古厝、南洋风的侨楼、嘉庚韵的建筑随处可见,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好佐证。
直播中,台青边走边聊,向网友介绍集美大社街头巷尾中由两岸青年一同创作的创意墙绘、“手创青村”两岸大学生工作营的工作模式等内容。多位两岸嘉宾也针对两岸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透过新媒体视角,引领乡创热潮,这是两岸青年深耕集美区乡村振兴的缩影之一。
坐拥两个台商投资区,集美区内台企多、台商多、台青多。近年来,集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全力打造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引导两岸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乡村振兴结出了两岸青年齐奋斗的硕果。
塑品牌
好听的歌儿唱起来,古朴的小巷走起来,有趣的迷题解起来……今年5月28日,在传统与时尚的“混搭风”里,“村Young计划”首期沉浸式体验活动在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举行。两岸大学生在“剧本杀”解谜之旅中,深度体验挖掘后溪村城内的故事,并将其拍摄记录下来,共同探寻两岸历史文化渊源。
在集美区乡村举办的“村young计划”游园会吸引两岸青年共同参与。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供图
这场别具特色的活动由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集美区台港澳办指导,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青青之约台青团队主办,除了20名两岸大学生线下参与外,还吸引了近2000名两岸青年参与线上直播互动。
“以剧本杀的方式展开乡村文化底蕴的挖掘与推广,这样的体验说明课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两岸青年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很有意义。”来自华侨大学台籍学生张峥参加活动后表示,这种通过“沉浸式走入乡村,互动解谜完成任务,深入了解乡村背景文化”的方式非常新奇、有趣,边玩边学,还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村Young计划”沉浸式体验活动、“两岸乡村振兴谈”直播课、“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近年来,集美区注重塑造乡村振兴活动品牌,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平台,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
“以建筑风貌为基础设计有趣有料的研学配套教材;从两岸历史故事出发,引入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等趣味化研学模式;把‘城内气质’融入‘商业产品’中,运用台湾文创理念,从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去年开展的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为例,两岸青年用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短短10天里,共拍摄制作了16支短视频,策划了9个主题研学内容且有3支实操,设计并制作了超过20种原创文创产品及IP,提出超过5个空间改造方案并将落地执行。
此外,在乡村振兴中,集美区以新媒体为抓手,搭建两岸沟通的“连心桥”,扶持打造了“她说”“鹭岛青年”“青青之约”等台青创业新媒体平台;引导成立了多支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乡村发挥青年特长,贡献志愿力量,为集美区乡村代言。
引人才
今年8月16日,一首由两岸青年共同创编的抗疫歌曲《厦门就是厦门》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两岸青年人才齐聚集美区,探讨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供图
这首抗疫歌曲由厦门市集美区政协委员、聚融壹家台青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发起两岸青年共同创编而成。“这首歌曲部分歌词选自很有活力的《鹭岛春潮》这首歌,春潮寓意希望和花开,同时融入闽南乡音和台式rap。”左星星介绍,歌曲从创编到录制,只花了3天时间,共有30余名两岸青年参与歌曲的录制。
左星星是江苏人,她的丈夫刘柏萱是台湾人,两人均有着丰富的广告策划行业经验。几年前,两人来到集美区,以乡村为舞台,牵头创立聚融壹家台青双创基地,召集更多的两岸青年,助力集美区乡村振兴。如今,聚融壹家台青双创基地聚焦研学旅行教育产业,已连续多年策划执行海峡论坛配套研学体验营活动。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从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产业五大方面助力推动集美区乡村振兴。”左星星表示,在不同方面,他们都安排了相关的台青项目来参与乡村振兴,并计划把更多的台湾专家引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中来。
事实上,像左星星、刘柏萱这样扎根集美区、以乡村为舞台的优秀两岸青年还有很多。
通过根植闽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集美区为乡村振兴搭建两岸人才交流平台,也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舞台。据统计,自2018年起,集美区联合辖内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精心设计工作营系列活动,不仅让台湾大学生留下创意,还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从而吸引他们留在集美就业创业,实现了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
此外,为发挥“以台引台”优势,集美区与两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台湾高素质人才加入“高校产业技术联盟乡村振兴顾问团”,带领更多两岸青年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文旅文创等乡建乡创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4日揭牌成立的集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旨在为台青在集美区乡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该中心将进一步助力集美区提升对台人才服务水平,为台湾人才及用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精细、更贴合实际需求的“一站式”专业化综合服务;为台湾人才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台湾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
兴产业
如今,每到周末,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热闹非凡,来自周边地区的一波又一波游客来到这里,细细品味这座闽台文化浓厚的特色村落。
两岸青年团队在集美区乡村里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让乡村充斥着年轻人的活力。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供图
后溪村是全国文明示范村,坐落于其中的城内社拥有对台交流基地“闽台小镇”、对台民间信仰点霞城城隍庙等丰富的对台资源,闽南文化底蕴深厚,两岸共创历史由来已久且成绩显著。
让后溪村城内社乡村旅游形成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两岸青年齐心协力,用文创点缀村落。例如,于去年举行的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活动走进城内社,围绕后溪镇乡村振兴山海文明动线城内社城隍庙周边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建设闽台文化广场、接待中心暨村史馆,打造乡村振兴成果展厅暨两岸大学生创作工作坊、山海文明展示墙、闽台特色戏台及五祖拳非遗演武场、两岸城隍文化祈福广场。
“两岸青年以文化为纽带,让很多文创创意在城内社落地,大大丰富了后溪村的旅游资源。”后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淑萍介绍,着力于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后溪村已与5家商家签约入驻城内社,并对接更多商家,打造出“虎爷波比”抱枕等一批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以文创促进旅游发展,是集美区借力两岸青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举措之一。近年来,集美区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招商对接会,引进和推广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引入台湾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学会和商业团队落地,与本地居民共创共生,拓展“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乡村项目的产业附加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