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探索将警务工作融入基层治理新模式  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深化“融警务”推进“汇治理”

2023年09月05日12:51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刑事发案数降幅连续两年居泉州市第一,总体降幅居福建省第一;三类可防性案件逐年分别下降75.7%、92%,2022年纠纷化解率居福建省第一;2023年上半年,传统“盗抢骗”发案数持续同比下降28.43%,显见性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37.5%……

近年来,泉州市公安局台商投资区分局(以下简称“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深入贯彻泉州市公安局“融警务、汇治理”部署要求,积极推行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将警务工作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做实源头防范管理,有效降警情、控发案、除隐患,已初步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目标。

警网融合,穿透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推动“警格+网格”深度融合,汇聚基层各类治理力量,有效构筑全可控多元网格。

集约管理。建立区、乡镇、片区、村、单元网格五级网格体系,持续深化警务网格、综治网格、社区网格融合治理模式,在区级由分局一名副科级领导到区社会治理办挂职,统筹协调全区网格治理工作;在片区成立由多种治理力量共同组成的“网格办”,由社区民警任主任、综治网格长任副主任,带领、协调、督促网格力量开展工作。

规范运作。研发“多台共享”的“汇治理”移动采集APP,作为“三网”力量共同采集工具,同质化开展社区基础工作,实现“你采我不采、谁采谁负责、谁用谁拿走”;将入户访查、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内容作为“三网”力量的共性考评内容,实行力量统一调配、工作统一平台、绩效统一考评,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精细管控。各类基础要素均落实每半年至少走访一次,同时建立大数据模型,根据人、案、事、时间节点等关联信息变动情况,智能化、动态化调整各自访查期限,实行分色预警,指引社区网格力量全覆盖、分重点、按时限精准开展基础要素管控。2020年以来,社区民警依托大数据模型精准指引,带领各类网格力量开展指定访查49.1万次,确保辖区各类要素平稳可控。

排处并重,盯紧风险隐患“最初一毫”

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紧盯“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要求,积极实践探索风险隐患共治新模式。

机制保障、应排尽排。该局创新推行纠纷隐患“排处分离”机制,规定警务网、综治网力量主要负责排查发现纠纷隐患,不直接承担职权外的问题整改责任,同时建立案事件倒查等机制,对尽职的免责、失职的追责,消除网格力量后顾之忧和侥幸心理,确保纠纷隐患“应排尽排”。

平台支撑、闭环解题。牵头搭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将处置警情发现的、入户访查摸排的、群众自主反映的各类纠纷、隐患,运用平安建设考评、效能问效、纪委问责等手段,指派、督促属地和职能部门协同解决、限时解决,确保“转得出、能落地”;严格回访确认程序,明确各承办单位作出调处结果答复后,由发生地网格力量回访确认,确保处置闭环化。

改革助力,以办促调。释放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红利,全面推行“调办并行”,明确可调解类治安行政案件由社区警务队第一时间介入,应调尽调;案件办理队3日内完成调查取证,以办促调,有效化解矛盾。近年来,纠纷隐患主动发现数、整改调处率逐年大幅提升,有效防止安全事故、“民转刑”案件及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

圈层巡防,打好服务守护“最快一招”

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优化巡防机制,提升巡防质效,打好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最快一招”。

打造巡防新模式。该局将辖区划为三个巡逻防控区,由巡特警三个中队驻勤派出所,开展防控区内的接处警和巡逻勤务,三个月一轮换;驻勤期间,指定一名所领导对接管理,负责警情处置调度、巡逻布点安排及驻勤人员绩效评定等,有效实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灵动用警。

延伸巡防新支点。在复杂路段、敏感区域规范建设街面警务站,作为应急处突、街面巡逻、便民服务的支撑点,巡特警、交警及社会化巡防力量的驻脚点、集结点,最大限度前置警力,全面提升街面见警率、巡防管事率、快速处置率。

构建巡防新体系。在村居,社区民警以警务室为支点,根据辖区治安情况、防控弱点,组织网格内群防群治力量开展针对性巡逻;在乡镇,巡特驻派出所中队依托街面警务站开展密集场所、重点区域巡逻;在区域主干线,由巡特警大队落实跨区域、支援性、补强性巡逻;在沿海岸线,改变原来以村为单位的海陆混管、块状巡防方式,推行以岸线为考量,以4个乡镇船管站、2个沿海景区警务室为支撑的分段巡逻机制,实现用警更显、布警更优。机制运行以来,全辖区警情10分钟内到场率达90%以上,紧急警情快速反应率达100%,警情现场直接处结率达72.8%。

岸海联治,构筑海区防控“最牢一线”

泉州台商投资区公安分局创新推行海区“岸海一体化管控”模式,全力打造派出所警务模式升级版。

规范勤务运行。实行海防派出所与行政派出所合署办公,实现一乡镇一所。规范派出所“两队一室”与乡镇船管站职责分工,探索岸海“勤务运行、巡逻防控、要素管控、隐患排处、打击整治”五位一体,推动“海防、海洋、海警、海关、海事”五海协同。

筑牢安防屏障。在沿海岸线上每隔200米安装警示灯、爆闪灯、探照灯,增配高清探头、远程云台、黑光摄像等终端,全方位消除视觉盲区。在涉海涉私风险点、景区非景区景点隐患部位安装自主研发的“海岸卫士”多功能箱,集宣传喊话、视频监控、一键报警、自助救援为一体,确保遇有紧急情况能及时报警、快速处置、有效自救。打破部门壁垒和岸海界限,全面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搭建“岸海一体化智慧防控平台”,在实战中摸索建立17个预警模型,实现全域监测、多维管控、实时预警。

落实联管联治。推动属地乡镇在重要沿海管防部位设立新型船管站,将派出所警务联络点、海洋渔业点验中心、渔业安全信息站等纳入同址办公,最大限度实现各涉海职能部门人员集中、职能整合、信息共享、执法协同。鼓励村居、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通过建立“十船联保”“五不出海”等“村民公约”“行业公约”,有效弥补涉海执法手段弱化、法律法规缺失问题,进一步堵塞漏洞、防范风险。2020年以来,辖区涉海涉私案件持续大幅下降。该模式还获福建省改革创新大赛第二名。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