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朵朵“梅花”为人民绽放
三伏天,刚下戏台的演员热得干呕,村民立刻端来了自家的绿豆汤;大雨中,老百姓穿着雨衣、撑着伞,一把又一把地擦着脸上的雨水也要把戏看完;小场地,挤满了观众,坐着、站着,甚至趴在墙头,只为了看一眼“名角儿”……对于常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演员们,摘得奖项时的荣光固然耀眼,但戳中她们心底最柔软之处的,却是来自基层观众的肯定与青睐。
福建是戏曲大省,历史悠久、剧种特色鲜明,以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五大剧种最为出名。福建也是全国乡村演出最为兴盛的省份之一,广阔的群众基础是戏曲生存、繁盛的重要土壤。据了解,目前福建有活态戏曲剧种23个,其中本土剧种18个、跨省剧种5个,还有5种皮影戏、木偶戏类型。
始于1983年的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福建参评梅花奖的时间较迟,40年来福建有19位演员20次荣膺梅花奖(其中一位是“二度梅”),2004年以来已实现十一届蝉联。今年5月,福建更是全国唯一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双梅花”的省份。
今年6月29日以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出季,由梅花奖获奖演员领衔,以“名演员带头、名剧目展演”的方式,为人民群众带来常态化的惠民演出等活动,截至9月20日已开展226场。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回报人民。来看福建的朵朵“梅花”如何饮水思源,为人民绽放。
进得了“赛场”,入得了“市场”
“来!取出我的官服,升堂!”“老爷,你伤痛未止,怎能升堂?”
丑角知府“边一笑”受伤未愈,踉踉跄跄差点晕厥,夫人“张岫玉”一路小跑,心疼地搀住夫君。
台上,演员们唱腔悠扬;席间,观众们回味无穷。
闽剧《贬官记》剧照。人民网 叶青卿摄
作为一部创作30年、先后历经三个版本修改,并被京剧、评剧等多个剧种移植的经典剧目,闽剧《贬官记》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众多大奖。2023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将《贬官记》列入重点复排剧目,作为“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剧目,同时也是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薪火相传七十载,守正创新续辉煌”建院70周年展演的重点剧目。
8月25日,复排的《贬官记》亮相连演三天,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闽剧艺术中心剧场每天都座无虚席。9月12日、13日又加演两场,至此《贬官记》已演出546场。
闽剧《贬官记》复排后再次上演。人民网 叶青卿摄
在闽剧票友圈里小有名气的福州戏迷林辉表示:“我从10岁开始听戏,听了四十多年,每一版的《贬官记》我都看过,唐桂林对‘边一笑’的演绎是超出我的期望值的。”
新晋男一号“边一笑”由“85后”青年演员唐桂林担纲,他坦言压力不小:“这部戏的前任‘男一号’是国家一级演员、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善根老师,年近八旬的他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手把手地教我,饰演夫人的陈琼老师也非常包容我们年轻演员,给了我很多帮助。”
夫人“张岫玉”的扮演者正是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在“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活动中,已演出十几场。
“我从艺校毕业没多久,就有幸参演《贬官记》,黄愿亭、朱善根两位老师先后带我搭戏,如今我也有义务做好‘传帮带’。”陈琼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只有传承与创新,结合现实的、具有高级趣味、大众乐于接受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
演出前,陈琼正在进行妆造。人民网 叶青卿摄
从宁德专门驱车而来的戏迷王女士表示,就是冲着陈琼“这朵梅花”来看“老带新”的传承版:“除了有‘梅花’,这部戏还有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唱腔和表演都太‘卷’了,好过瘾!”
老“边一笑”朱善根依然很关注《贬官记》:“这部戏是业内专家好评、乡间百姓喜欢的经典剧目,尤其是下乡演出,这部剧特别受欢迎。我们可以从观众的笑点中调节演绎节奏,力求尽善尽美。”
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守正创新中展现造诣,从时代进步中汲取力量,用优秀的戏曲作品回报人民。这或许就是“梅花”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诠释。
“梅花奖演员的剧目都是优中选优的作品,我们更要把好作品主动送到人民群众中。”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虹表示,“既要进得了‘赛场’,也要入得了‘市场’。经得起观众考验的演员和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
上得了“春晚”,下得了“村晚”
“有没有获梅花奖,对我来说演出都是一样的,到农村演出,送戏下乡,是我们莆仙戏剧院的常态。”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黄艳艳说道。
千年莆仙戏,余韵万里长。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莆仙戏走出莆田、走出国门的机会甚少,也遭遇了人才流失的困境,传统的莆仙戏与时代渐行渐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戏曲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迎来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莆仙戏也借力而上,焕发生机。
2023年除夕,黄艳艳带着莆仙戏《踏伞行》首度登上了央视春晚,正月初一从北京回到莆田,次日就下乡演出。据黄艳艳介绍,莆仙戏剧院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40万人次,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黄艳艳在经典莆仙戏剧目《状元与乞巧》中扮演柳氏。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供图
9月6日,黄艳艳和她的同事们来到莆田市灵川镇书峰村开展“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系列演出。村民王阿公(莆田话“爷爷”的意思)早早就坐在简易的塑料椅上等着“梅花”的到来:“艳艳要来,这边晚一点就没位置了。”
“常年下乡演出,观众看到我们是很亲切的。”黄艳艳说,“村里的阿嫲(莆田话‘奶奶’的意思)就会拉着我的手说,过年在电视上看到你,现在在村里看到你,好高兴啊!”
村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看莆仙戏。福建省莆仙戏剧院供图
艺术家决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服务百姓、倾听百姓,和百姓打成一片。
在闽南,几乎每个闽南人的记忆里都有一部高甲戏,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地区的高甲戏,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作为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独树一帜,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闽南民俗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了解闽南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的名字在福建戏曲界“响当当”,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的代表作《阿搭嫂》《半把剪刀》《陈三五娘》《武则天篡唐》等剧目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
“我可能是全省最爱演出的戏曲演员之一,始终坚信‘演员的价值在舞台’。”演了四十多年高甲戏的吴晶晶心直口快地道出心声,“只要观众‘点名’要我演出,不管是在村头还是田间,我都非常愿意!”
高甲戏《阿搭嫂》剧照,图右为吴晶晶。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供图
剧团一年大概有200场戏,其中超过180场是在基层演出。“更多的百姓还是希望我们把优秀的剧目送到家门口。”吴晶晶说,“送戏下基层,更接地气,更贴民心,我们辛苦一点不算什么,为人民服务本就是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爱演戏、爱下乡、爱授课,“梅花”吴晶晶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热爱她的观众。
梅花奖的意义不仅仅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更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高洁品格。艺术工作者只有心中装着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化得了“人心”,聚得了“民心”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戏曲,既是高山流水,又是人间烟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新斌说道,“‘烟火气’并不是说粗制滥造,反而是要让名演员成为‘民’演员,人民的演员。”
据了解,福建省现有国有文艺院团65家,2022年仍演出超过7000场,其中进乡村演出近2500场,而今年上半年,进乡村演出已超过2400场,接近去年全年的进乡村演出数量。其中,县级院团39家,2022年进农村演出1788场,占全省国有团的72.2%,是国有文艺院团进乡村演出的主力军。
据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地方戏演出占到全省进乡村演出的89%,传统大戏最受村民喜爱。“福建的文艺院团不仅坚持在精品创作上‘向上攀登’ ,同时也在惠民演出中不断‘向下扎根’,无论是创作还是惠民演出,我们都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级财政资金的稳定保障。其中,省属院团每个院团每年打底的惠民演出任务是124场,越是周末、越是节假日,我们的院团就越是活跃和忙碌。”
“我们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八十一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人民是文艺之母,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才能抒写生生不息的艺术史诗。
梅花奖培育了戏剧大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文艺工作者的天地不仅仅是排练厅和剧场,基层、乡村、军营、学校、景区处处都是“大舞台”。
福建芳华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越剧尹派非遗传承人陈丽宇表示,摘“花”之后,要求演员从“高原”走向“高峰”,做到雅俗共赏。“舞台是演员最发光发亮的地方,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人民需要我们,我们就要擦亮‘梅花’这块招牌。”陈丽宇如是说。
又如周虹所说,戏曲有“六美”,词有诗词之美,曲有音乐之美,动作有舞蹈之美,服装有古典之美,舞台有意向之美,内容更有道德之美。戏曲有“仁义礼智信”的家国情怀,能够润物细无声。
“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出季正是用接地气的方式,让朵朵“梅花”绽放在人民之中,在市井烟火气中,实现戏曲与群众的亲密接触,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2022年,福建省委宣传部推出“欢乐常相逢”——新时代文艺惠民八闽万村行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各剧种传统经典和优秀剧目汇总为《福建戏曲演出剧目汇编》(上、下册),作为进基层乡村演出的基础剧目。近年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指导文艺院团将在国家级、省级艺术赛事中获奖的优秀作品、传统经典剧目以及为农村市场量身创作的业务戏推广到演出市场,让广大群众更多受益。
中秋、国庆双节即将到来,“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将推出京剧名家版《红鬃烈马》、闽剧《梅玉配》、莆仙戏《踏伞行》等精彩演出。国庆后,由名编、名导创作,梅花奖演员参演的新创剧目越剧《烟波迷月》将进行首演,备受业界、戏迷关注。
“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出季不仅仅是“季”,“名家为人民”的演出还将常态化。接下来,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办福建省百花文艺奖历届获奖作品精品展,同步精选25部戏剧曲艺类获奖作品的精彩片段进行展演。
“梅花奖就是要扎根一方水土,如果没有老百姓这个土壤,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回报人民,这朵‘梅花’的光芒就得不到绽放。”吴新斌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它终究需要回归人民,服务人民。”
饮水思源,朵朵“梅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为人民抒怀,在广袤的山海间为人民绽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