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贴“心”服务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厦门市建设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一体化体系有成效
近日,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主题为“从‘心’出发,贴‘心’服务——厦门市建设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一体化体系”发布会,向广大市民宣传近年来厦门市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一体化体系建设的举措和成效。
发布会介绍,作为常见老年疾病之一,心脑血管疾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被列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动之首,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被列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应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厦门市卫健委会同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等单位加强统筹谋划,积极探索“三师共管”与专科资源融合建设的整合型一体化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发布会上,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疾控局局长、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德猛介绍了当前厦门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一体化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性成效。
据介绍,该体系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为抓手,从疾病预防、高危人群筛查、患者随访管理、应急救治等全方位、全周期介入心血管疾病的管理,通过搭建智慧心血管病预防筛查及慢病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控救治一体化信息互联互通:对就诊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监测用药依从性及控制达标情况,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对基层筛查出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通过厦门i健康智慧心血管疾病预防筛查及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高危人群健康档案,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与上级医院胸痛中心值班医生进行高效对接;对经上级单位进行规范治疗后的患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转回基层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继续追踪患者诊疗结果及随访工作,其中,评估为高危的患者增加随访频率,提高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降低再发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截至目前,厦门市进行早期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筛查229370人次,进行远程心电诊断404027人次,完成3863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
据发布会介绍,2016年国家“加速推进胸痛中心系统化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基本形成了全国胸痛救治网络,明显缩短了急性胸痛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提升院内抢救成功率。但是尚未有效缩短病人从发病到急救,或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进一步降低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国家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王德猛表示,2022年7月,厦门市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厦门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通知》及《厦门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激励考核指标体系的通知》,统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全力推进。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华东区域胸痛中心认证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市胸痛质量控制中心的挂靠单位,在胸痛中心的建设、认证方面有丰富经验,积极推动厦门市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据了解,厦门市已初步构建起科学、协作、共进的胸痛区域协同救治机制,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医师能够快速、规范完成急性胸痛患者的接诊、初步诊断及决策,进行胸痛症状识别、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常规心电图的操作与识别、基本急救技能与规范用药,有效落实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流程高效常态化运行。
截至目前,厦门全市3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注册胸痛救治单元申报工作,实现基层全覆盖,其中已有28家单位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工作。各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已累计转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例55例,入门到出门时间最快11分钟,平均时间28.06分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小时内早期再灌注治疗比例93.87%,患者从基层胸痛救治单元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到导丝通过平均时间109.89分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真正打通了急性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和慢病管理“最后一公里”,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急性胸痛分级诊疗体系。
下一步,厦门市将通过加强“三师共管”与厦门区域胸痛中心融合建设,对该市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筛查-院前急救-院中诊疗-院后监测和随访,助力心血管专科资源进一步下沉社区,为市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一体化的全流程管理服务。(林林 艳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