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在平潭:“来岚不觉身是客”

68海里,是福建平潭县东澳村到台湾新竹市南寮渔港的直线距离,也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充分发挥“因台而设、因台而特”的初心使命,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推出促进台胞就业创业、便利台胞在陆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进一步突出“融”的目标,也为平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来岚不觉身是客”。从到平潭“看一看”,到选择留下来,越来越多台胞台青从平潭的“客人”变成“主人”,在美丽的岚岛找到“第二个家”,用自己的生活书写着两岸融合的动人故事。
【台青故事1】
“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教育点灯人
台籍教师陈亚妏:她以幼教为起点,探索两岸教育融合之路
台籍教师陈亚妏以幼教为起点,探索两岸教育融合之路。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是陈亚妏,以前在台湾从事幼教行业,2017年,因为一通电话的邀约,我来到海峡对岸的大陆,成为平潭的一名幼教老师,后来因为业务备受信任而成为副园长。今年9月,我又来到新岗位,现在在平潭职业中专负责带幼教系的实习实训。”面对采访镜头,台籍教师、“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陈亚妏娓娓道来自己的“跨海”职场经历,谈吐间散发着台湾姑娘特有的温柔气质。
陈亚妏是平潭引进的首位台籍幼教老师,也是平潭开展对台职业资格认证的受益者之一。早在2018年,为了解决两岸职业资格认证上的差异性问题,方便台胞在大陆就业创业,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开展两岸职业资格标准对比研究,对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职业范围、水平等级确认。截至2023年,平潭已累计向台胞发放采信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各类证书2000多本,涉及建筑、美容美发、导游、教师、医师等多个领域,为台胞来大陆就业开辟快捷通道。
其实6年前“初来乍到”时,陈亚妏已经在台湾当了几年幼教老师,来到平潭,她面对的“第一课”,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台湾经验”融入大陆。“教育必须要因地制宜,平潭的学前教育跟台湾不太一样,最初3年我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做融合、做调整。”
“我认为她带来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真正去尊重孩子,并且鼓励家长陪小朋友一起拓展生命体验。” 陈亚妏的前同事、平潭城关幼儿园教研组长李花说,有一阵连续是下雨天,一般情况下老师就把户外活动改到室内了,但是亚妏老师看到了小朋友眼里跃跃欲试的期待,很快策划了一场“雨是什么”的体验课,提前通知家长备好雨衣雨鞋,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大自然,“每一个小朋友都高兴坏了”。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了整个教学氛围的改变,也为陈亚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温暖回应。几年前,陈亚妏曾经因一场意外车祸而住院,期间学生家长们轮流送餐陪护,陪她度过了“至暗时刻”,也让她在平潭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
以幼教为起点,如今,陈亚妏的两岸教育融合探索之路,走向了更远更深处。今年,平潭职业中专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成为“老师的老师”,帮助幼教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顺利衔接。通过陈亚妏的“传帮带”,来自台湾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平潭落地生根,“两岸融合”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里,也刻印在一批批未来老师们的脑海中。
走上新岗位,陈亚妏依然是那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点灯人。“以前刚刚工作的时候,就想着要通过教育这个职业来影响更多人,完成对社会的贡献,现在,我在大陆实现了我的理想。” 陈亚妏说。
【台青故事2】
“我是新平潭人,这里有一种熟悉的归属感”
台胞创业者杨秉皓:我在平潭“慢下来”,找到事业和爱情
平潭北港文创村,台胞杨秉皓(右二)在”风中旅行小店。集美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像陈亚妏一样在平潭找到“家人”的,还有来自台湾新竹的创业者杨秉皓。追着“蓝眼泪”和海风而来的他,如今在北港文创村经营着一家集民宿、咖啡、文创于一体的小店“风中旅行”,不仅收获了一群来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还在平潭找到了携手人生的伴侣。
“我们是两岸婚姻,太太就是在店里认识的,她是江苏人。”坐在“风中旅行”小店里,杨秉皓说起他的“平潭爱情故事”。“她去年辞职旅行到我们店里,当时我刚好不在,错过了,后来又有机会碰面,挺聊得来。今年8月1日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8月2日就决定要结婚了。”
“风中旅行”,是后来一切故事缘起的支点。杨秉皓清晰地记得,自己是2017年4月17日来平潭的,“那时候我对平潭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里很像台湾花莲,有一种熟悉的归属感。”那时候北港村还比较原生态,“我们租的民宿是一间老石头房,有200多年历史了,很破旧,长期没有人住。我们一点一点装修整理,花了1年8个月,用‘捡拾理念’把它慢慢变成现在的样子。”
杨秉皓说的“捡拾理念”,指的是他们常常就地取材、对看似废旧的材料进行创作再利用。比如捡到的漂流木、石头、贝壳,工地上没人要的钢筋、麻绳,都变成了他们的装修材料,这些原生态的样貌,反而让“风中”小店自成一派,反复被游客打卡。
2017年,“风中旅行”作为平潭第三家民宿开始动工,等装修完开业时,已经变成第五十多家。那几年,蓝眼泪、风筝冲浪等差异化体验带来了平潭旅游“大爆发”,各种投资也纷纷涌入小岛,让杨秉皓一下子感觉,“世界变快了”。在不断加速的市场语境下重新思考民宿价值和人文的关系,杨秉皓和团队还是坚持“慢下来”。
在平潭的第7年,杨秉皓跑遍了北港村,对他而言,这里已经变成比台湾老家还要熟悉的地方。“隔壁邻居会做手工,我们请他帮忙做了石头椅子,村里老奶奶没人陪伴,我们让店里伙伴的孩子去陪伴他们,给老人唱歌。”杨秉皓说。此外,平潭有很好的台胞创业政策和服务,“村委会都把台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碰到问题会一起想办法解决,大家变成朋友一样,产生了很好的连接。”
现在,“风中旅行”已经扎根北港、发展成一个“大家庭”,店员小伙伴有来自香港、台湾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旅行爱好者、环保主义者。“风中旅行”的员工及下一代还组建了一支小乐队,只需要沙锤、吉他、手鼓等简单的乐器,就能随时开启一场自弹自唱的音乐会。
“我爱上太阳,我爱上月亮……”每当杨秉皓和孩子们一起唱着喜欢的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我现在都自称新平潭人,新北港人。”杨秉皓说,未来,他会继续在平潭生活、创业,充满期待地翻开人生“下一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