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综合实验区:“一闸三线”打通引水大动脉 “水+”模式提升用水微循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福建省委吹响“开局之年加油干”的冲锋号,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
开局之年加油干,福建水利怎么干?
近期,人民网福建频道联合福建省水利厅推出“开局之年加油干 八闽水利走前头——对话福建水利厅局长”系列访谈,全面展示全省水利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争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新动能和新业绩。
本期访谈嘉宾: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
主持人:平潭作为海岛,又是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一直以来都属于严重缺水区域。今年7月14日,“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终于让平潭人民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一闸三线”工程的概况。
江涛:“一闸三线”工程也就是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不仅是福建省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最大的引调水工程。
“一闸”就是永泰大樟溪莒口水闸,是工程的主水源;“三线”为闽江竹岐至大樟溪引水线路,大樟溪至福州市区、闽侯、长乐输水线路和大樟溪至福清、平潭输水线路。工程全长约181.58公里,总投资约61.6亿元,年供水量约8.7亿立方米,惠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及福州仓山、长乐、闽侯、福清等地群众580余万人。
平潭输水线路从永泰大樟溪莒口库区引水至福清东张水库,再经龙高半岛引水至平潭岛三十六脚湖,全长约92公里。平潭岛内线路包括海坛海峡跨海管道段、金井湾管道段、天岭隧洞。工程于2017年12月正式动工,历经6年攻坚,2023年7月14日实现了全线通水。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人民网 陈永整摄
主持人:据了解,“一闸三线”工程也是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这一工程建设对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江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满足平潭综合实验区全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之前,平潭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60立方米,是福建省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一闸三线”通水后,日调水能力达75万吨,满足了实验区跨越发展后带来的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量增长需求。
二是保障闽江口都市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个工程是以大樟溪水源为主以闽江竹岐为补充的水源结构,可解决闽江下游咸潮上溯、污水回荡威胁城市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等问题。
三是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解决平潭及闽江口地区供水问题,有效提升平潭、福州、长乐、福清等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且平潭形成以岛外调水及本地水库为主,以地下水为补充,多源多通道的安全供水格局。
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接受人民网专访。人民网 陈永整摄
主持人:“一闸三线”工程对未来平潭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
江涛:“一闸三线”工程通水对未来平潭有三个重大作用:
一是为城乡融合提供“水动力”。大水的到来打通了平潭水脉,我们将组建全岛大水网,形成以水引领、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全域覆盖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推动实现城乡供水同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二是为产业发展筑牢“水支力”。通过精细配置水资源,使得水资源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相适应,支撑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经济效益。
三是为生态建设注入“水活力”。充分利用富余水量,实施全域生态补水,推动水生态持续改善,为实验区打造“田园风光、城市生活”注入活力,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家园。
主持人: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福建省统筹城乡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这项工作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进展如何?
江涛:2019年12月,在福建省水利厅大力支持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与省水投集团深化合作,投入约23亿元实施全省第一个城乡水务一体化项目,取得了扎实成效。
一是围绕“引得进”。启动全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三十六脚湖—韩厝水库原水连通管道、水源地建设、离岛供水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二是聚焦“供得出”。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南、北部水厂各1座,实施规模化水厂规范化管理和制水工艺提升,有效保障水质、水量供应。目前,南部水厂二期扩建已完成,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由10万吨扩增至15万吨,北部水厂项目主体已封顶,计划新增自来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
三是确保“用得上”。将“小水接大水”、大练乡饮用水等管网完善工程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施,主岛167个行政村及10个景区管网设施逐步完善,目前正加快连接市政管道,基本实现主岛供水一体化。
我们将把握“一闸三线”通水契机,合理利用、高效配置水资源,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供水格局,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岛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切实让全岛百姓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主持人:“一闸三线”工程彻底解决了缺水问题,接下来,怎样用好这些宝贵的水资源,更有效地保障平潭建设与发展,这是不是又成为一个新课题?
江涛:是的。目前,我们在探索“河禾融合”思路,以拓展水载体空间。
也就是以区域或流域为单位,通过打造“水+”新模式,将水系连通、水安全、水生态与民生改善、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生态水系整治、防洪排涝设施、高标准农田、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建设。将“河”的整治与“禾”的生长相融合,让水进田间、入林下,建设绿色综合生态廊道。
这一思路将农业实施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与水利项目融合,生成“河禾融合”项目。结合“河禾融合”思路,实验区目前推进西溪上洋段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缩窄河道主河槽宽度,保留现有的生态植被,保证行洪安全和耕地性质不变,利用现有土地进行综合开发,适度种植灌木经济林,提升土地使用价值,构建生态绿色的滨水休闲空间。该试点于10月底开工,12月底完成建设,建成后实验区将增加一处城市滨水生活交流空间。
开局之年加油干,平潭水利走前头。同时,实验区水利部门将围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重点,不断提高水利设施网络效益,有力助推实验区经济社会发展,让群众实实在在受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